十年征文
十余年后的纠结
纠结四:便利服务
“一流企业卖文化,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商品”,不知是哪位大家总结的,我把这看作是对零售行业最精辟的论述了,但使我纠结的是:中国的零售企业,哪一家有文化可卖呢?不要说国内零售企业,就是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国际零售巨头,有上百年的文化积淀,在他们自己的国内也许企业文化大行其道,可他们在中国的企业有文化可以卖给中国的消费者吗,我是肯定地说:没有!要不,家乐福也不可能卷入“不诚信”的漩涡了,沃尔玛也是难逃干系。
既然中国的零售企业暂都没有文化可卖,都不入一流,那就退而求其次,争“二流”,卖“服务”吧。
说起“服务”,便利店的服务就“海”了去了。高到理念宣传、规范市场;中有消费引导、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实到商品售卖、甚至帮人“缝缝补补”……
便利店理念宣传、规范市场,每一家便利店公司均在做,至于结果如何,也只能见仁见智了。再则,理念宣传也有“文化”味儿,在目前的中国消费环境,要想被全盘接受,那也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至于规范、净化市场,也绝不是哪一家或几家便利店公司可以完成的,归根到底仍是政府行为的事,作为有这个目标意向的便利店公司,实实在在地为此努力就非常不错了。因此,“便利服务”实在还只能是在商品销售过程中融入的服务行为而已。比如说微笑服务、比如说店堂干净卫生、比如说窗明架净、比如说商品确保鲜度、比如说送货上门……但这那一样是可以脱离商品销售的呢?
这样兜来兜去,我把自己都搞糊涂了,这是否就在说便利店目前状态是“二流”也不能争的,因为没有了商品销售,也就完全没有了服务。
说法好象有点绝对,但我又觉得是确实的。
干这行十几年了,对这行多多少少也有个“研究”,平时经常与熟识的顾客聊一下“便利”店的事。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相信,顾客对“便利店”要求最迫切的是要“方便”,而顾客对目前便利店最不满意的是“不方便”。
经常有顾客抱怨:你这遍地开花、深入社区的便利店,为什么就只做商品销售,不可以多展开点服务项目呢。比如说交个水费电费、比如说收个快递包袱、比如说卖个车票转个帐户……甚至有顾客说,光是做生意,要便利店干什么呀,出巷口几步就有超市,东西不但多而且便宜,你们便利店很难“活”,连顾客都明白的事理。
我也一直在想:如果这些项目能开展起来,服务的时间、地点、网点数量、对周边居民熟悉的程度……还有什么“网点”能“便捷”过便利店?
顾客那么迫切需要的服务,我们又自信有能力和条件做好的服务,为什么就不与相关部门好好沟通,把这一些做上去呢?
如果我把这想法作为“提案”提出来,我们(包括其它便利店公司)的相关部门人员可能会向我喷“狗血”,什么,你说我们没努力、没沟通吗?公司进入十年,费力十年,努力十年了,但效果几为零。
收个水费电费电话费、卖个车票转个帐户……你知道有多难吗,要布专线定专用设备、要连网派专人负责……你又不是专业的,出了问题不得了,谁能承担责任!表面这么说,实质呢?你所面对的是什么,是垄断!人家能把这一块“甜甜”的蛋糕放给你。再说,人家也有人家的难度,这一切都放开了,人家现有人员怎么安排,那可是吃“皇粮”的,谁愿意走人呀?
原来这才是实质啊!
故你见到的是银行排队;交水费电费电话费定时,也是排队;故而繁忙的“春运”,铁老大情愿出高价临时租房开设车票专卖点,购者风餐露宿,通宵排队;居民最想的是节假日有空处理下交水费电费这些个事,但人家也得“执行”《劳动法》,也得休息嘛。
你怎么就不方便了,还不是这么多年都走过来了。至于便利店,不就是小超市吗,就卖你的商品吧。
前些时,ATM机进便利店,媒体把这当“新闻”宣传,银行也觉可以,毕竟这比租铺面设柜员机方便且便宜;便利店也觉得不错,腾出几平方米放个ATM机,银行出电费,还能收到劳务费用;顾客也觉方便,毕竟便利店是24小时经营,取个款,顺便购个物,还觉更安全;实际反映也行,所有设的点出款数几乎都超过银行预估。这本来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但公安一个“不安全”便立马全线“收摊”,ATM机撤出门店,天花板上留下一根被剪断的电线的线头,不知是在窥视还是在诉说着什么……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利店”这一业态进入中国,第一代“便利”业从业人员为此躬耕不已,在他们的努力下,便利店已在一、二线城市成“燎原”之势,可从南到北,真正从政府拿到便利服务项目的有多少呢?为了这个纠结,笔者曾十分关注了各地发展的较好的便利行业。近几年没有到南方,确实不知目前在业内排行“老三”(按业内排行,易捷数量最多为老大,农工商旗下的好德、可的合一为老二)的美宜佳有多少从政府方面争到的“服务”项目,其它在业界口碑尚可的比如说可的、好德、快客以及wowo、国大36524等,近段时间都有幸“莅临”过,这些在当地可以说最贴近居民,最能做好为顾客便利服务的行业,可悲的是几乎都没有上面说的“服务”项目。
争不到这真正可“便利”服务的项目,便利店只能老老实实地做好商品销售,在这个范围内做好服务吧。除在商品销售范围内的微笑迎客、场所卫生、商品新鲜等外,就再放个打气筒,免费让顾客的自行车打打气;准备个开水,让顾客泡个方便面;设个微波炉,为顾客热个便当汉包……再就送货上门了。而这些,顾客真正迫切需要的又有多少呢?
国外便利店可是有不少服务性项目的,不少还是政府行为,也许正因为此,才有了“一流”、“二流”、“三流”之分吧,可惜国内便利店仍是“小超市”的翻版而已,收益还是来自商品销售(至少是绝大部分),拿本节最前面的“总结”说事,用一句话来点评:至此时,中国的所有便利店公司全只能是“三流”而已,因为全在卖商品!
实在纠结啊!
各位同仁、各位大虾,你认为呢!
“看见“联商”的这个征文题目,最先进入脑海的便是“纠结”,也许是年高便背、也许是胸有郁结、也许确是零售现实使然……”,为此,才就着“联商”提供的这个机会说“纠结”的。
“纠结”了以上这些,原本准备到此打住,今天突然在联商网上看到《便利店将死》的文章,我又开始我的“纠结”了。
在这行业苦斗了十余年,碰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困难,人员越来越紧缺、租金压力越来越大、经营困难、服务项目无法取得、申批手续却越来越烦……不“纠结”肯定是假的,但那怕再“纠结”,也只是“发展过程中”的痛而已,写“纠结”,也只是发泄郁结,恳请行家指点,希望相关部门对便利行业加大支撑的“力度”,其最终目的是使中国的便利行业更健、更旺、更有未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行业的进一步细分,工作节奏的进一步加快,这增长那怕是自然增长,那怕是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纠结”,我倒认为,便利业也应该是“朝阳”产业,说“便利店将死”,也只是一家之言的“戏说”而已。
就此奉上,求教于方家、达人,在此先行谢过!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