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专业店对话 -  贴子
1593  |  1

主题:公司是谁的?

zhhzsb

积分:2836  联商币:1705
  |   只看他 楼主
公司属于谁?

  公司当然是老板的,谁创办的就是谁的,谁投资就是谁的,谁的资产权就归谁。但是,这一看似天经地义的问题,却出现了不同答案。

  国内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国美电器,这个由黄光裕创立且目前仍为最大股东的公司出现了控制权之争,这让众多公司的创始人和创业者心头出现了疑问:“我辛辛苦苦创立的公司最终属于谁?”

  黄光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创办,并做到国内老大地位的国美公司,他再也不能一手操控了。他“钦定”的总裁及昔日一起打拼10多年的“嫡系”,统统站到他的对立面上。而他以搏命之势的反攻,仍无法挽回局面。

  国美电器由黄光裕时代进入了陈晓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传奇,谁能保证类似的故事不会重演?

  国美内战,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思维与格局。这样一个极富象征意义的案例,足以影响中国第一代或者第二代创富者的思考和实践。这是当前国内财经界的重大事件,甚至在中国的商业史上都会留下浓重的一笔。企业生态圈中的每个人都要重新思考管理层、创业者、股东这些角色的定义以及其中的责任和义务。

  黄陈之争已见分晓,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无疑会放大企业家的思维格局,让中国的企业走向更加健康的道路,推动公司管理中真正“双赢”与“多赢”的合作机制与环境的出现。

  中国的企业生态中,“公司属于老板”的概念深入人心。

  中国95%的企业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95%是小型企业,小型民营企业95%是由家族来经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营企业起步较晚,大多还处于创业、守业阶段,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存在相当的距离。

  黄光裕创建了国美公司,始终是公司的大股东,理所当然应该从中获取利润并对公司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尽管身陷囹圄,但其权利是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的。

  然而,一个陈晓从半路杀出,在实践中打破了这一思维。他作为职业经理人,联合外部资本,以“维护所有股东的权利”为由,颠覆了大股东的控制权。

  对于国美电器而言,自从借壳上市开始,黄光裕家族就不断减持股份,客观上推动了国美向一个公众公司转变的进程。

  股权多元化和分散化,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趋势也是现实,个人或少数群体控股的情形越来越少,会有一些人势必失去对其资本的控制权。而这时的企业目标也开始出现改变。企业体现的是大多数资本的意志,企业行为首先要服从于“公司利益”,服务于所有股东和利益相关方,而非控股股东。

  公司的创始人必须意识到,如果创始人逐步稀释股权,那么,创始人就不再是公司完全的所有者,不能行使和以前一样的权利了,投资人通过资本介入,也要分享公司的成长。职业经理人在公司的地位突现出来,不再是大股东的傀儡和附庸。

  在这一过程中,公司利益与家族利益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

  企业不再是创始人的,当然也不是经营者的、不是投资者的,也不会是员工的。那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公司属于谁?”

  事实上,这一问题在国际上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各种理论都缺乏说服力,一系列概念至今尚不能完全统一,也缺乏可操作性。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似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共识较多的答案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股东的权利,二是通过公司治理概念强调要同时平衡各方关系。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回答公司是谁的问题,关注公司治理问题比一般地回答“公司属于谁”的问题更有意义。

  股东之间、股东和经营者、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就是治理结构关系。不解决好治理结构问题,公司很难有效运转,“公司属于谁”的问题也说不清。

  中国企业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不能用统一的规范,但需要提倡的是,企业需要从理念上、制度设计上强化社会属性,而不是单纯强调资本属性。

  因为,当企业的所有者越来越多而且趋向社会化时,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趋向国际化时,当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通过社会机制进行筛选时,这时的企业也就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企业了。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为少数人牟利,而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

  企业属于谁?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甚至可以说,企业具体属于是谁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价值,能否生存和发展。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