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零售转型#
便利转型之管见
便利要转型,为神马要转
你是在说全部的号称为“便利”的转型还是已具有较多“便利”元素的便利店的转型?那是完全不一样的,同事如是说。
对的,因为基础的不同,要求的不同,或者说面对难题的不同,转型的方式、要求肯定也是不同的。说着说着,又回到“老路”上去了,这“便利”的转型,按一般的说法,还有个“广义”“狭义”的区分。
根据现有的市场模式,特别是三四线城市“便利”的经营情况和生存、发展的条件,有不少“便利”业经营、从业、关注便利业的人,还是认可“广义”便利的,也就是说除了较正统的“便利”外,这“便利”还应包含那些投资少、比较简单、家庭式的“小超市”等。但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便利要转型,思想观念肯定是首要的。
先简单说下相对正规“便利”外的“便利”。
“外资巨头”进入中国,在一二线城市扎下根以后,已大肆向三四线城市渗透,财大气粗的“国资连锁”先一步占据了三四线城市的要隘,有实力的“民营”选定目标后在三四线城市建立起了一个个“堡垒”式的根据地抵御“外来势力”,“蚕食”个体。很多以“广义”形式经营便利的经营人员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弄个营业场地,放上几个货架,一张桌子就经营的“便利”,根本就已无法生存了,这从一二线甚至是三四线城市中心已几乎不见的“便利”踪影便可窥“豹”。就算偏远的三四线城市或者乡村尚有这样的“便利”生存的土壤和气候,她们的生命周期肯定也会越来越短。这样的“便利”要生存,毫无疑义必须提升,也就是说必须转型,加入更多真正便利的元素,有的甚至需“涅磐”,否则,迟早会被飞驰的历史车轮给辗到。这一点,所有经营这一类“便利”的经营、从业人员,当然更是这方面方针制订、有权限管理的人们必须十分明了的。
借用联商网谈论“零售转型”的机会,主要想聊的还是“狭义”、也就是自己认为相对正统的便利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
前面讲“广义便利”的时候已讲到的难以以生存的风险,“狭义”便利同样存在。鉴于目前的市场环境,国内这样的便利企业,论资本实力、企业文化、人才招聘培训储备等等,敌不过“外资巨头”;论商品结构、价格体系、甚至对居民生活影响程度,比不过超市;论成本费用、便捷快速、从业人员的忠诚度吃苦耐劳精神,还干不过前面说的那些个“广义便利”……尽管除国资、民营抱团外的那些企业、个体都羡慕你的“财大气粗”、尽管从数字上反映的你还是这个行业的“大佬”、尽管你自己还制定个“全国战略”甚至还想着“走出国门”……但如果那些虎视眈眈的“外资巨头”真适应了国内市场一旦发起力来,还真就不好说了。有个成语叫“居安思危”,现在有不少“便利”企业的高层领导已都在说“居危思危”,这倒是非常明白地道出了国内便利业的现状:国内便利业,已经身临险地、身处险境、危机四伏,再不提升、再不整改、再不转型,套用一句很不好听的俗语:也许真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国内便利业和管理、经营、从业人员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心底深处明白:国内便利业要生存,必须提升、必须改变、必须转型!
从思想观念上弄明白了为什么要转,接下来就更具体地聊一下:
便利要转型,转神马,神马转
根据目前“便利”现状,有太多的方面需要改变,需要提升了,但归纳起来,无非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员问题
很多专家、很多理论都一直在提及甚至在警示:说21世纪是个竞争的世纪,竞争将会白热化,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有了人才,就会有一切,失去人才,现有的也会失去,人才重于一切。这绝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国内便利业的现状是,不要说“人才”,就是“人员”也是十分的紧缺。
便利业,在零售业内,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新的业态,她所服务的主要目标顾客是生活节奏快的年轻人,新潮、时尚、亮丽……各种符合年轻人特点的特性都应包容其中,所以,她的从业人员,也应该比较年轻时尚,使得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有“共同语言”。可是因为要面对365天无休、24小时营业这样艰苦的环境;几乎是全业亏损而根本无法有较高提升的薪资,年轻人、特别是文化较高的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在便利店从业。看一下国内便利店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上了一定年龄的中年女性,有不少的便利企业,就是这样的人员也无法全员、招进来的留不住、勉强留住的也无积极性、培训成了为她人做嫁衣……可以这么说,在这“用工荒”的今天,没有一家便利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不在为这事而“焦头烂额”。这个问题如果不彻底解决,便利业其它的一切几乎全是空的。
这个问题,首先要做的是拓展招聘渠道,广纳从业人员,因为只有首先补足定编,才有可能培训提升,才有可能稳定;其次是要进一步扩大“上升”空间,让员工有个“盼头”。实际上,便利连锁企业员工的上升空间应该说是非常大的,她优于其它一般企业。因为这是个靠规模取胜的企业,不停的拓店,就需不停地选拔店长,门店到一定的数量,就须增加“区域经理”,到“大区经理”直至总部管理人员。企业在招聘时,就应该规划定向培养,也可以考虑在门店预先有计划地培养副店长、经理助理,既可协助店长、区域经理做好门店规范和管理工作,又可压一下担子使其加快成长,使“人员”向“人才”过渡。有希望的基础,在有希望发展、上升的企业,人员的稳定性肯定会强不少,企业也有快速发展的人才基础。
较一般企业而言,便利企业员工更辛苦,而且大部分来自外地,企业更应该把员工放在第一位。要了解关心员工,除党团工会组织的活动外,还应经常开展一些娱乐的、公益的活动,充实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另外,尽可能增加一线员工的薪资补贴也是必不可少的,为调动一线员工的积极性、稳定性,可考虑强化绩效工资、适当发放工龄补贴等。有条件的,可以与相关部门、单位(厂矿)等合作,租用闲置厂房解决员工租房、食宿等生活必须问题,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让便利店员工进得来、留得住,靠得牢。
二、门店形象问题
便利连锁企业,一般基本遵循的是“规模盈利”这样的理念,因此,连锁企业的门店数量不少,有些企业为了大量展店,对于部分门店形象的关注、投入、提升反而不够。特别是早期开发的一些门店,门头破损、灯光暗淡、设备陈旧,已没有一点“便利”的基本“味道”。要知道,对于消费者而言,门店形象是“品牌形象”的第一载体,“顾客”是通过门店才“认识”“了解”和“认知”“品牌”的;也只有通过门店这一载体,才能把品牌、商品和服务有效地推销出去。所以,便利企业在门店形象上应该舍得投入,对门面特别是门头广告要定时清洁,确保窗明架净,灯光明亮。因为受到投入、品牌形象设计的限制,要求每一家便利店都以“大家闺秀”的形象示人也许不切合实际,但作为正统的便利企业,要求门店以“小家碧玉”的形象出现是必须的。便利店面积小,数量多,也许“旗舰店”这样的方式并不怎么适合便利连锁企业,但“标准店”这样的模式是必须的,并且要能够制复,只有如此,才能快速发展,才能搏的消费者的认可,品牌形象才能深入人心。
三、商品问题
“商品”问题,这可以说所有的卖场、超市、便利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便利店因受到经营场地面积的制约,商品品种少,就更应该讲究精致。
因为门店位置的不同、消费对象的不同、面积的不同……每一家门店商品结构要求是不同的,因受到篇章的限制,要在这“论”中讲清楚“商品问题”实有难度,这里仅讲一点。
在大部分便利店暂时拿不到相关部门和一些企业控制的服务项目,内资便利还在为烟证的距离控制批不出烟证叫屈时,外资便利没有烟但照样比有烟的大部分内资门店经营得更好,究其原因?除硬件、人员等因素外,商品的差异性是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人家有吸引人的特色商品。外资便利一进入,并不是象内资便利一样急吼吼地展店,他们一边拓店,一边就化大力建立商品生产基地,甚至建立商品生产基地优于先于展店。比如说,他们用于吸引年轻白领的“便当”,试问内资的有哪一家能与之匹敌。
“便利”这个概念进入大陆,国内便利起步至今已快有二十个年头了,期间便利店拓展的轰轰烈烈,据相关统计数据,当前门店最多的内资便利早就突破三千家,上一千家的已突破二位数,但有几家真正有自己的商品生产基地呢。有不少似乎也有自己“品牌”的商品,但几乎全是“贴牌”而已,要知道,仅靠“贴牌”是绝对做不出特色商品的,生产商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可以给你“贴”,也完全可以给他人“贴”。在大家都拿不到“相关服务项目”的前提下,商品的差异化便成了便利企业的利器,只有有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的商品,你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胜出,否则,只能是“挨打”的份。而商品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如完全靠采供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任你采供人员有再敏锐的眼光、再敬业的精神还是不足的,因为采购来的商品今天可能是“新”的,明天人家也就能采购到了。所以必须转型,建立生产基地,生产提供“鲜”于、“优”于其它企业的商品。
四、服务问题
与超市、卖场相比,便利企业受到场地面积、商品品种、零售价格等等制约,如真正“转型”,最能起到实际效果的肯定是“服务”。这“服务”应该分成二方面,一是便利企业自行可做的,二是须向有关部门争取的。
便利经营,无论能拿到多少行政相关的服务项目,总体来说,她就是“服务业”,所以
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优质服务为基础,把顾客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上帝”,顾客也才可能把门店当成是自己的“家”,才会乐意消费。便利店的服务应该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的,从礼貌用语开始,微笑迎客、店堂卫生、保持商品鲜度、商品预订、送货上门、准备开水、打气筒等便捷项目等等,都应该细化、精华,做出特色。以诚待客,以品服人,从而达到吸引顾客,扩大销售和推销服务的终极目标。
按国外便利业经营情况看,便利企业是最贴近居民的。居民可以化最少的时间解决
诸如交水电汽的费用等生活必须问题。便利企业应努力与相关部门协调,突破居民交水电汽的费用等生活必须问题以及购车船机票等垄断的坚冰,为便利服务打开大门,使便利服务真正融入居民生活,以最便捷的方式解决处理居民衣食住行的各种问题。
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真正解决这项“服务”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机会永远是青睐有准备者的,便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全面提升、转型,练好内功,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做好可做的各项服务,让便利服务全面融入居民生活、深入民心,让居民感到便利服务的必不可少,唯此,相关部门才可能将“服务”项目放心地交给便利企业,唯此,便利企业才会有璀璨的明天。
(续完)
2012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