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进口葡萄酒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只要去工商局注册公司,再加上一定的资金和进货渠道,就可以获得入场券。超高回报率的消息从各个渠道不断传出,诱惑着投资者从各个行业不顾一切地冲入进口葡萄酒的战场。当他们一头扎进来之后,才发现这个看似遍地黄金的市场,其实远非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假设一瓶进口葡萄酒的口岸价是30元人民币,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变成100元,身价翻了三倍还多,是否就意味着是暴利呢?这瓶酒到底经过哪些加价环节,这又是一条什么样的利润链呢?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的副会长刘员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口岸价是30元钱;我们的关税加上产品税,加上增值税,综合税率接近50%,就变成45元钱了;还有港口的各种费用就要到50元钱了;50元钱,进口商他要有利润,拿20%我觉得是正常的,那就要60块钱了;经销商一般的来讲,大概应该在15%到20%毛利,那又加上去十几元钱了,七十多元钱了;零售商的利润,大概在20%到30%吧,这就差不多将近一百元钱了。而且我们的流通成本很高,所以它必须有比较大的差价,它才可以涵盖它的这些费用。
这就是合理利润空间下,进口葡萄酒经历的大致流通环节。但是,或许同样的一瓶葡萄酒,在另一些人手中,就会遵循另一套游戏规则,结果也将远远超出这条价格曲线。
很多在原产国被当成日常饮品的葡萄酒,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在一些人手中,就被改头换面,化妆整容,穿上光鲜亮丽的外衣,摇身一变,成了另外一副高贵的模样。
国外的葡萄酒进入中国的话,往往是给你编造一个故事去打动中国人,去让中国人去迷信于它,感觉这个故事有来历,这个庄园有来历,有历史,有文化。
比如说,这个酒的成本它可能是三欧元左右,比如说,那么他这个包装他可能就大概花一百多或两百,因为他这个包装比酒都高出十多倍或二十倍这样,他酒肯定卖得就高了。
进口葡萄酒来自世界各地,仅在法国十大产区之一的波尔多就有上万个品牌,再加上全球所有的产地、品牌、品种、年份等等,就更加纷繁复杂。各种概念绕得消费者云里雾里,很多人就只能用最简单的标准来判断:或许更漂亮的包装、更高的价格就意味着更好的质量。这种盲目消费的心理,反而成了一些人加以利用的吸金利器。
就利用了这个消费者的这样一个观点,或者这种心理状态。卖的人也在想买的人的心理。透明度不够,我们讲透明度,信息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