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楼主
“中商一品大包”在沙市可说是家喻户晓,有些住在荆州城的人还专程到“沙市优品汇”来购买,原因是:味道好、料放心。经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中商一品大包”已成为沙市店面点自营的一面旗帜。
2001年,沙市市民还处在“买菜去农贸市场”的思维中。此时中商平价沙市店大胆地迈出第一步,开始经营生鲜品类。但由于经验的缺乏,整个生鲜品类的鲜度管理不够,没有吸引力,本应人气最旺的生鲜区域成了卖场最冷清的地方,每天销售不足千元,供应商要求退场。为此,当时的超市卖场经理李健把生鲜改为自营的想法得到了领导的支持。门店积极与中商平价徐东店联系,请技师到门店帮扶。门店抽调最优秀的员工跟着技师学习面点手艺。学习近一个月后,沙市店由三个人组成的面点团队正式成立。虽说只有包子、馒头两个简单的品种,但销售也已经不错。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经营品种由当初的两个品种增加到包括花卷、菜包在内的5个品种。可顾客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对品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销售渐渐出现了下滑。
2003年,在面点联营与自营的纠结中,当时的生鲜经理姚丽又寻求了新的面点技师加入到团队中。技师用“大骨头、香菇”等原料熬制的高汤调馅,馅油而不腻,用老面发酵的面皮,面皮松软而又有嚼劲,由此而出的包子被命名“中商一品大包”。好的口味带来好的口碑,销售节节上升,面点制作由三人增加到五个人。“中商一品大包”在实现销售的同时还带来了人气,为精肉自营的内部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精肉损耗几乎为零,生鲜整体毛利明显提高。
2006年,门店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歇业调整,当初的技师退休,门店面点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卖场经理鲁小华同志果断决定要将“中商一品大包”做下去,同时又增加了发糕、糖包等,销售更是由每月一万五猛升至三万元。
2010年是沙市店最艰难的一年,面临大润发、沃尔玛的贴身肉搏式竞争,销售下滑20%。在中商平价连锁公司的支持下,沙市店进行了优品汇——生鲜食品加强型精品超市改造。改造后的沙市优品汇销售从上半年的下滑20%到下半年的增长20%。作为沙市优品汇中的传统面点,如何在精品超市中立足?店长王义祥带领员工到处看市场,把保留传统与时尚创新相结合,指导员工开发了莲蓉包,粗食面点、蕃茄牛肉包等,深受顾客喜爱。月平均销售近5万元,同比增长17%,2011年的端午节更是创下了“中商一品大包”销售的顶峰,三天销售2.3万元。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品牌的创立,有艰辛的开创者、有执着的坚守者、有勇于开拓的创新者,正是这样一群有着同样信念的中商人,培育着“中商一品大包”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