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体报道了在京东商城购物“差评”变“好评”的事情,说的是杭州买家何先生在京东商城两次购买手机,发现货不对板后选择退货,并在网上对这两次购物体验分别给予差评和中评,可一个月后,他惊讶地发现,差评、中评全都变成了好评,“当时给予差评的理由都还在,可满意度却变成了四星”。对此,京东商城解释是可能系人员误操作。对于这个解释,何先生很不满意:“B2C网站,本来就不像淘宝,有第三方监督管理卖方。买家的评价是否被京东商城‘自由发挥’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解释难以信服。”
两次评价如此“凑巧”地统统被修改,“凑巧”误操作又只发生在差评和中评上,如何不让人产生“暗箱操作”的怀疑?自己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成绩怎能让人信服?
网络购物“看得见、摸不着”,因此客户评价对于潜在消费者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一个好评或者一个差评往往会决定潜在消费者是否下单。在笔者看来,商家的“误操作”无非因为深知这里面的道理,利益驱动之下,不自信的商家们选择了不上台面的操作方法。短时间来看,这样的做法值得沾沾自喜,屏蔽了差评和中评,更多消费者会少了犹豫的环节,但从长期来看,这无异于掩耳盗铃,企业内部的问题不会因为这样的修改有任何改进。
可连差评和中评都容不下的商家,又能有多大作为呢?建议风投在给电商们注资时不妨充当一名消费者,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待消费者的评价,尤其是差评和中评,这比他们绘制的任何一本未来蓝图更有价值。
善良的消费者总是愿意相信有实力的大商家,而大商家们却有滥用这种信任的趋势,“店大欺客”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大型电子商务网站身上。京东商城近日还爆出一起“购金风波”,一个月前,宣先生在京东网上商城订购了总价值5万多元的金条,订单生成后,却迟迟不能发货,8月初,宣先生被客服告知,商家在发货过程中丢失货物,建议取消订单,而宣先生则坚持要购买金条,于是京东给出了“匪夷所思”的处理方法——需以398元/克的价格购买,而宣先生最初下订单时的价格约为342元/克。为了总额约8400元的差价,抛弃作为全国知名电商的诚信,划得来吗?
现代商业社会,没有任何商家可以自信到 “无可取代”。所以请记住:客户评价是告诉你哪里需要“改进操作”,而对于客户评价绝对请勿“暗箱操作”。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陆绮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