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连云港工商局新浦分局曾在辖区一家农贸市场查获用鸭胸脯肉冒充的假牛柳,售价相当便宜,每斤才六七块钱。然而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非法添加了色素、牛肉浸膏等添加剂的假冒牛柳,如今居然连大型的连锁超市也有卖,而且价格不菲。日前,由新浦区食安办牵头,联合工商、卫生监督所以及新浦动检部门,对辖区的一家超市进行了突击检查,果然发现假冒牛柳的踪迹。
当天上午,联合执法人员根据市民举报,在海昌路上一家连锁超市的冷鲜肉柜台,发现售价每斤17.9元的牛柳,色泽艳丽,端起一盆放 到鼻子跟前,一股刺鼻的香味扑鼻而来。“肯定是加了牛肉浸膏调制出来的。”新浦卫生监督所的执法人员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食品中添加此类添加剂不仅要明示其含量,还要进行公示。一方面是商家对添加剂的量控制不好,一旦超标对人身体有害;另一方面,诸如牛肉浸膏、鸡肉浸膏等添加剂会改变食品本来的外观和味道,让人难以辨别食物质量的优劣。据介绍,使用食品添加剂时应符合以下要求: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而用了色素和牛肉浸膏的牛柳,不但有可能掩盖其本身的质量缺陷,其重量也会增加不少,明显是欺骗消费者。
随后,执法人员又来到郁洲路上的这家连锁超市,该超市售卖的调味牛柳问题严重,虽然每斤售价19.8元,可经执法人员辨认后发现,其不但使用了色素和牛肉浸膏,所用的原材料,根本就不是牛身上的肉。
执法人员在现场销售人员提供的进货凭证上看到,这种调味牛柳进价每公斤21元,也就是说,每斤进价10.5元的牛柳,到了超市零售价几乎翻番。但这个价格也引起执法人员的怀疑,因为就在该冷鲜肉专柜的标价签上,鲜牛肉的价格还标着每斤23元,怎么这么贵的牛柳进价才10.5元/斤呢?肯定有“猫腻”。动检部门执法人员的执法人员又拿起两片牛柳放到水里清洗,进一步用查看肉品纹理的方式加以辨别,最终将其定位为“禽类肉品”。
“牛肉的纹理很明显,而且纵横交错,与鸡鸭鹅等禽类肉品的细腻纹理有明显区别,绝对不是牛肉,而是禽类肉品。”动检部门表示, 很有可能是鸭胸脯肉,因为之前他们就曾在农贸市场上发现类似的用鸭胸脯肉加色素、牛肉浸膏制作的假冒牛柳,这种假牛柳,每斤售价 也就在10元以内。
据介绍,禽类肉品要“装扮”成牛柳,不法商贩首先要对肉品切碎进行染色。为了让禽类肉品闻起来有牛肉味,他们还会用一种名叫牛肉浸膏的添加剂浸泡,而这种添加剂,是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此外,假冒牛柳在制作时添加生粉、色素、水等,1斤禽类肉至少可制成1斤半的“牛柳”,利润在50%以上。
目前,工商部门已经对被查获的非法使用添加剂牛柳和假冒牛柳予以暂扣,并表示将对销售这些食品的商家予以严处。
识别假冒牛柳,价格最为关键
首先是价格,低于每斤20元以下的牛柳绝大多数是假冒的,建议消费者最好不要购买。因为检查发现,假冒牛柳的售价大多在每斤10元以下,便宜的甚至只卖5元,而超市销售的正宗牛柳,每斤售价都在20元以上,部分精制牛柳,售价高达每斤30元以上。
其次,还可以从肉品的外观分辨。从截面来看,牛柳有纹理,而鸭胸脯肉几乎看不出纹理 来;假冒的牛柳烂兮兮的,像面糊一样瘫软在面盆里,因为是染色的,面盆的盆壁上肯定会残留色素,而正宗的牛柳是牛的里脊肉,其容器上 不会有残留的色素,肉品几乎没有水分;而且假冒牛柳虽然也有点膻味,但调料的味道重要,而正宗牛柳,即使加调料,也是牛肉味居上。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