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的官方记录是:1993年,张近东为公司配置了十几台电脑,并且将这些电脑连起来,建立了一个基于DOS系统下的单机应用。随后,为了做好空调客户服务的管理工作,苏宁率先在空调行业内建立了第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管理系统,将客户购买空调的送货信息、安装信息、维修记录存入数据库,并进行计算机流程化管理。这是苏宁信息化最早的实践。
1994年是一个很特殊的时间点,这一年的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国际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这才正式成为一个国际上承认的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这一事件,在当时被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虽然,购买在当时尚属稀罕之物的计算机,这一举措和张近东乐于尝试新事物的性格有关,但在早期,苏宁信息化的意识完全是形势所逼迫。张近东谈到,在客户服务运用计算机流程化管理之前,苏宁所有的客户信息基本上都还是纸质化的。公司内部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都是通过员工手工记录,然后再进行跑单的作业流程,将信息传递出去。但是,有一次这些记载了重要客户信息的纸张丢失了,工作一下子就都乱了套。
那次经历让张近东认识到,如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直处于人工作业的状态,而不利用逐渐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企业的管理效率必然会很低。作为一家以服务为本的零售企业,苏宁也就无法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据分管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副总裁任峻回忆,实际上当时并没有信息化的概念,信息技术还停留在电脑的概念上,但是张近东已经朦胧地感觉到信息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按照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信息化实施原则,1996年,苏宁先后实现了商场、物流配送、仓库、售后服务中心等局域网络系统的布局,将这几块的业务纳入到信息系统中,通过信息系统进行销售管理、配送管理、仓库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管理,以提高服务效率及质量。
值得苏宁骄傲的是,1996年,苏宁开发了零售开票系统,成为全国第一家实现电脑零售开具增值税票和财务销售一体化的商业零售企业。这一功能设计经过发展和完善,已经在全国的零售行业推广使用。
1999年,苏宁提出了“E连锁”的概念,并耗资3000万元实施ERP管理系统。2000年下半年,苏宁的ERP管理系统成功上线。
成功的理由和方法
苏宁的信息化实施经验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几条:明确自己的目的,真正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我为主,培养自己的团队。
20年的时间,全面领先于行业,抢滩香港走向海外,收购日本同行走出国门……苏宁凭什么?推动苏宁这样高速发展的背后的力量是什么?
(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成志明)
苏宁就是吹的好,亏钱的3,4级门店数不清,却不敢关,大区总经理要考核每年新开门店数,没有开出就得......,张近东人大代表,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企业,每年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大家都知道商场比较忙,忙点我们没意见,但要把加班费给发足,我们一线的营业员这几天从开门忙到关店,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劳动法规定每天加班不得超过3小时),加班费只有96元(宁波地区,其它地区不知道).按宁波最低工资1300元计算8小时也得给(1300元/23天)*3倍=169元,每人少发70元,全国15万的苏宁员工张近东就要剥削近100万元,一年10天就有1000万.张近东你这个周扒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