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莞成为“世界工厂”,外界只知道她负责为别人做“嫁衣”贴牌生产。我们发现在这座城市,还有这么一些品牌在东莞生根发芽走出东莞,以实体店的商业模式在全国各地复制开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东莞连锁”。
“东莞连锁”中的品牌或许不是最知名的,但也许不是最默默无闻的,只是或许我们过多的关注那些有知名度的“外来”品牌,忘记,甚至忽视了对“东莞连锁”的关注。现在,我们用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在中国连锁品牌的商业大家庭中,经常低调不发言的“东莞连锁”。
让“东莞连锁”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记住他们的脸庞,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鸿福社区一美宜家超市
连锁ID
连锁品牌:美宜佳
公司名称: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
创始人:叶志坚
创立时间:1997年6月21日
创立地点:东莞莞城
年营业额:2011年销售额达到40.84亿元
竞争同行:上好、天福、万店通等
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的“2011中国特许经营连锁120强名单”中,美宜佳的销售规模达到40.84亿元,在便利店业态中,美宜佳排在首位。美宜佳的每一步复制路径,都深烙着东莞特有的产业特质:大规模、小店铺;夫妻档、易复制。高速发展16年后,美宜佳偶感“头痛”,自己开出来的药方,能让这个便利店大盟主再能高速发展下一个16年吗?
起步
应对外来巨鳄主动开小店
1997年,世界零售业巨鳄沃尔玛进驻东莞。“去参观他们卖场时,就发现自己落伍了。”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衡说,从那开始,东糖开始尝试发展统一品牌的小型便利店。
同年6月21日,莞城花园新村农贸市场旁,一家名为“美宜佳”的便利店低调开业,就是这个“只比其他杂货店更整洁一些”的士多店,16年后,在广东13个地级市被复制,加盟店数高达近4000家。
为什么美宜佳会出现在东莞?张国衡解释,这跟东糖业务与香港零售业紧密相关,也借势国际大牌供应商(比如雀巢、嘉顿)在东莞投资建厂,让东糖从港货店注重便利特点中找到灵感。事实上,美宜佳的每一步复制路径,都深烙着东莞产业特质和移民城市特质。
拓展
先做透珠三角
“广东省内只有7个地级市没有开拓,物流配送能力一旦达到,就会拓展。”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振兴说。
之所以强调物流配送,就因为这是美宜佳对加盟商供货的绝对控制,这让美宜佳区别于传统的特许加盟商,成为众多日化品牌的较为强势的贸易渠道商,从而增强了其定价话语权。
美宜佳的另一个赚钱方式则是收取加盟费。包括开店保证金、加盟费、收银系统等店铺硬件装修,加盟商需要向美宜佳一次性缴纳约20万元的费用。虽然这一块贡献收入比不上供货带来的利润,但胜在没有成本折损,净利率非常高。
未来
让实体货架延伸至网络
“传统便利店发展空间已经很小,必须进行转型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缩水。”张国衡就不无忧虑地表达了他对美宜佳未来发展的困惑,归纳起来有四点。
首先,面积小、品类有限,很难满足消费者“家庭生活”的全面需求;其二,作为一家连锁便利店,它也面临着嘉荣超市等社区生活超市的挑战;第三,美宜佳要向即食、快餐标准型便利转型,受到投资大、品质难控制、回报率低、市场空间局限等因素影响;最后,要向生活超市转型,突破生鲜产品的难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2007年与支付宝等开展合作开始,美宜佳向电子商务开路,陆续推出淘宝网线下代购业务以及“网上美宜佳生活馆”。
今年4月,“美宜佳生活馆”突然更名为“美宜佳放心团”。通过消费体验,记者发现,与之前“生活馆”的6000多个品种相比,“放心团”已瘦身到150多种。
尽管仍未能确定自己在电商上的盈利模式,美宜佳仍坚持触网。当然,“大盟主”开店计划仍热情不减,周振兴表示,“未来三年,计划每年新增1000家门店。时机成熟,美宜佳将会到其他省份建立终端市场。”
竞争同行
7-11便利店
店铺:东莞等六地超550家
门槛:投资30万
广东的7-11便利店,从1992年深圳的5间便利店起步,发展到今天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六地的分店总数超过550间;2012年4月16日,7-11便利店率先在北京开放个人加盟,年龄在22-52岁的中国籍人士,通过公司审核后,投资30万即可成为便利店主。 这一举措显然意在追赶本土便利店在开店数量上的优势。
上好便利店
店铺:总店数1400家
“上好”品牌的创始人、东莞市星瀚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星轲,1997年进入初创时的美宜佳;2002年,周星轲注册了“上好”商标,创建自己的便利店品牌。10年来,上好实现跨地区发展,在广东、云南、湖北开设加盟分店。截至2011年底,销售规模超过 5.56亿元,总店数1400家,加盟店数1396家;其中,东莞店数达到800多家,成为美宜佳在东莞最强劲对手之一。
天福便利店
店铺:总店数1300多家
成立于2004年7月的天福便利店,其创始人欧阳华金也同样是美宜佳创业元老。经过8年发展,天福门店数已达到1300多家,遍布东莞、广州、佛山、惠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其中在东莞的门店数与上好旗鼓相当。
(来源:东莞时报 记者:陈栋)
1、美宜佳的成功首先是具备广东人干事的特点“先做起来”,边做边改,讲究实干,因此扩展比较快;
2、广东等省份的气候、环境、经济水平综合起来非常适合便利店的环境,整体大环境对其扩展有利,个人觉得正常也应该做到第一;
3、“对加盟商供货的绝对控制”,这一点并非美宜佳特有,优秀成功的便利连锁正常情况下都是如此的,至于“绝对控制”,说的有点过了,但一定是在总部“容忍”和“可控制范围内”的,这一点我在回复其它朋友的帖子中已经说过了。
4、个人认为“向即食、快餐标准型便利转型”和与“向生活超市转型,突破生鲜产品”这两条路来讲,后一条路更适合大范围推广,适合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前一条路在某些地区是行不通的,也比较“小众”一些。为什么是这个观点,理由很多,不一一细说了。
中国很大,南北气候截然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习惯不同,这点决定了连锁便利在国内的“多姿多态”,只要适合与成功的就是好的,不必拘泥与照搬“标准型便利店”模型。7-11在进入日本台湾以前,也进行了不少的“本土改造”才形成了所谓的标准模型和实践中证明有效的理论,反过来对挽救美国7-11起了很大的作用。如何结合当地实际与经济水平,学习与消化过“岛国”的好的经验,各地一些成功的便利连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与好的经验。一味照搬国外的理论就是“本本主义”,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