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华润万家本月初正式与广州宏城超市签订并购协议后,日前又有消息称,华润万家欲收购中石油旗下1.1万个加油站的便利店业务,进军社区超市、便利店意图明显。而记者了解到,胜佳超市也正在制订策略,未来3年内将加大布局社区超市。此外,包括百佳、苏果、超市发等多家零售商均表示,开始进军社区超市,以期分羹社区市场,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业内人士指出,在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外资超市巨头的新一轮扩张中,矛头也悄悄伸进社区超市,中外超市将在社区市场暗中角力。而国内零售业终端将出现规模化和社区化的“两极”发展趋势,最终可能出现“大卖场+便利店”的市场格局。
市场格局:本土外资角力争夺社区超市
2009年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并没有被改变。据今年3月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中国连锁百强显示,20家外资企业的销售和门店分别增长20.4%和15.7%,增幅明显高于内资。其中5家经营大卖场业态的外资企业共新开店115家,新开店数量增长了69%。
在外资超市的紧逼下,国内本土超市不得不加大投入,在最后一块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业态——社区超市上加码巩固。一向以购物广场和标准超市连锁形式扩张的华润万家,日前也加快进军社区超市的步伐。
11月8日,华润万家正式与广州宏城超市签订并购协议,将宏城超市旗下107家门店收入囊中。而上周末有消息称,华润欲收购中石油旗下1.1万家加油站的便利店业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华润希望借此为扩张铺路。不过,由于中石油加油站便利店销售收入连年增长,因此华润的建议遭到拒绝。华润万家首席运营官陈硕指出,华润万家最近几年将保持每年新开60家左右大型门店、300家左右小型门店的扩张步伐。
与华润万家进驻楼盘外围及一线马路大社区不同,百佳超市则宣布以国际店业态进军广州,其首店已入驻汇景新城,直指大型楼盘腹地。此外,淡出人们视线多时的广州供销社也将重起旗鼓,以“小鲜驿站”的小超市形式试水社区生鲜超市,“我们计划投入4000万元,三年开100家店。今年内将开出5~6家,明年开30家。”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李洁明表示。此外,胜佳、兴安等本土超市则加大投入,继续巩固社区地位。
对于内资超市这股社区热,沃尔玛等外资超市巨头也不敢等闲视之。近日,沃尔玛宣布放慢超级购物广场的扩张步伐,加快开设“惠选”便利店,计划5年内要开1000家店。无独有偶,日本永旺公司也宣布,计划今后5年内将旗下便利店ISTOP(迷你岛)在中国增加至200家。除此之外,英国的TESCO也将TESCOEXPRESS(乐购快捷店)引入中国,家乐福则也推出了立足社区的迪亚天天店及伍缘折扣店等。
中国力量1:利用社区超市低风险扩张
“在新一轮的圈地下,目前大店址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少且投入增大,而社区便利店相对店面较小,租金便宜,开店成本也较低。”广州市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彭强表示,在国内一线城市,沃尔玛、家乐福、乐购与内资超市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在寻求新的商机。本土超市在社区沉淀多年,进军社区便利店优势更明显。
“随着大型楼盘的入住率不断提高,带动社区内居住人口和总消费能力的提高。”中原广东项目部总经理黄韬表示,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和住宅配套完善,为社区超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他透露,开设大型超市购物广场单店投资动辄上千万元,且从门店的选址到签约,再到交付使用、投入运营,少则1年时间,多则2~3年。相较而言,社区便利店以租赁为主,选址灵活,投资一般也只有几十万元,再依靠集团这些资源优势,平均10个月已能达到收支平衡。
中国力量2:加大直采力度保证低价
整合采购、农超对接等整合供应链效益的手段,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超市的拿手好戏。不过,在这一轮社区市场低价较量中,国内本土超市也学会了拿起这一“利器”,加大对直采的开发力度。有超市高层断言,最晚20年内,国内超市将实现接近100%的农超对接采购,这为其进军社区超市提供了低价货品保障。
已在农超对接中尝到甜头的华润万家公关总监刘岫军表示,华润万家已在全国10多个省建立了20多个农产品采购基地,之后还有10多个基地对接计划正在进行。
而记者了解到,一些本土零售企业的直采步伐正从内地迈向台湾地区及海外市场,这种尝试将带给本土零售商更宽的思路。例如,中百与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签订协议,实现了生鲜、酒、休闲食品、化妆品、清洁用品等10大类2000种商品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的目标;在韩国的直采渠道稳定后,中百的直采链条还将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延伸。而上海联华等零售商,每年也都组织与海外厂商直接对接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