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灌水休闲区 -  贴子
1563  |  1

主题:[讨论]AAI, “可持续建筑”

aii建筑设计

积分:28  联商币:14
  |   只看他 楼主
AAI,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毫无疑问的已经成为今天业界发展的核心名词之一。也就是说,现在一个好的建筑概念不仅要解答功能,审美,操作流程,构造,技术,时间表和预算等问题,还需要迎合在未来使用中的可持续性需求。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堪比当下,如此迫切的想要去关心建筑和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规划者,政府当局,生物学家,环保主义者,包括普通人群,租客,业主甚至是旅途中的酒店宾客也在关注他们所在的建筑是否正持续的破坏着这周边环境,这群人的数量近年来有增无减。

  虽然可持续性和绿色建筑的概念正在越来越多的被提到,但是真正能够深刻理会其深意的建筑师和规划者却还是少数。事实上,在营造中通常都没有一个明确的使命和清晰的思路去定义及执行“可持续建筑”,更多的时候,只是铺设一些太阳能板,运用一些可回收材料,可是这远远不够将建筑称为“绿色”。在许多项目中,开发者正在误导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我甚至担心在这些项目中,“绿色建筑”的概念被用来做广告噱头的嫌疑更甚于它真正的意义。在北美,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简称LEED)正在建筑营造中被广泛推行,LEED是目前世界各国的各类建筑环保评估、绿色建筑评估及建筑可持续性评估标准中被认为最完善、最有影响力的评估标准。但这样的标准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尤其是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是他们也必须认清在可持续道路上自身的责任。

  中国在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有保护环境的传统,在过去持续千年的建筑营造中,中国有其特定的营造法则。传统的风水学说在引入环境因素上也是中国建筑的良好教材。但是今天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更为复杂和深刻,因为环境污染,食物分配不均,资源耗竭的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关于可持续性

  在理解“可持续性”的字面含义后,但是我们可能不能了解在真实世界中可持续的系统如何。任何在地球上活动的个体都在这个可持续的运转机器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自从1972年第一部关于环境研究的学术著作《增长的极限》问世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许多新的准则和概念被不断的提出。如今,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主要是一下六个因素:

  -人口

  -食物,原材料,能源资源

  -城市垃圾管理和空气污染

  -可使用土地

  -原生态环境

  -经济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力

  可持续发展临界点

  任何一个系统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阶段,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发展系统会被绘制成一条由发展节点连接的S曲线。每个阶段的起点都是因为一种全新发展动力的产生将时代重新定义,新动力的启用将彻底改变之后的发展质量及消耗数量。所以当我们计划发展策略的时候了解这些起点变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我们寻找方法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控制这种巨大的动力带来的发展惯性。如果我们不单讨论建筑营造,这种观点在金融及风险控制中同样适用。

  模型中,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被定义为为未来发展做资料准备和制定准则的阶段。整个发展战略随着发展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环境潜力的充分认知上,包括原料,能源和环境资源。

  当发展动力和发展准则都准备好后,发展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的机器将全力开动。一旦全面发展,那么对供需的控制变得至关重要,由于巨大的发展惯性,我们要做出改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快速简单。这个发展动力越大,它的惯性也将越大。

  任何发展的系统,都将遇到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点”,这是个关键的点的产生意味着系统中的所有要素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这个点没有被忽视或者被错误定义了,那么发展的列车将驶入系统的危险区域并且最终走向崩溃。并且这个点的发生应该

  “可持续发展点”应该早在发展触及环境承受力临界点之前发生。首先,每个系统都是不同质的,并且它拥有自身的不可控的变化。比方说我们观察纽约市百年来的股票市场交易变化,作为纽约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体现了纽约市近百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发现,上世纪30年代,我们看到了发展超越红线的现象,此时正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

  风险控制必须让发展避免踏入图中的“红色区域”才能够平安的发展下去,而又因为系统会遇到的突发情况,所以当我们处在一个稳定的阶段也应该把突发的情况考虑其中以期更长远的发展。

  建筑营造的发展和他的“供应区”

  在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工作中,常常将“城市供应区”假设性的纳入其中。却极少有人真正去关心它在城市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我们要在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衡量“城市供应区”的意义,需要引入两个因素:建筑材料和人口统计。

  决定“城市供应区”范围的直接因素是城市的范围和其重要性。在过去,对“城市供应区”的低效应用或者说对此的忽视,事实上已经阻碍了城市的扩大和自身发展。另外一个实事是,没有建立对城市垃圾的有效管理,也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因素。

  我们可以把建筑物想象成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一样拥有他自身的生命周期。当建筑物被营造起来,经过数十年甚至跨越百年的岁月洗礼,人们会选择对其重新修葺,给予他第二次生命或者直接将他夷为平地。无论是修葺或者推到重来,都需要从周边可及的环境中采集材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供应区”。过去,地区建筑形式和风格除了由当地的社会面貌和气候的决定外,还受到“城市供应区”可提供的建筑材料的限制。而“城市供应区”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运输载体的发展程度和由此产生的建造成本。

  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建筑盛宴,这股建筑的浪潮已经深刻的影响了中国自身的“供应区”甚至之外的环境命运。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你都能看见开采中的采石场和矿藏,他们中的大部分都为了提供建筑营造的原始材料如:石灰石,粘土,铁矿石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这些原始材料被加工成水泥,砖块,钢铁,玻璃等建筑材料。

  这样大规模的开采,影响的已经不再是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而是深刻的改变着大自然的属性,自然水系统和空气质量等等。我们可以轻易的找到对于自然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最为详尽的描述,但是看上去对于这种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没有什么通向光亮的正解。我们应该在充分挖掘环境潜力的同时确保城市赖以生存的“供应区”并没有超负荷输出。在城市规划的初期,就应该把如何平衡环境作为先决条件之一。

  如果我们观察城市发展的规律不难发现:城市越庞大,他的“城市供应区”越大,随着“供应区”的扩大,城市建筑的造价也将一路攀升。一旦材料的供应扩展到一个更大的范围如整个国家甚至全球,那么其中的运输成本将成为造价的关键因素之一。到一定程度,我们将不得不像石油一样全球统一定价。当城市建筑营造和城市发展开始依靠一个大范围的“供应区”时,你会发现,城市本身的决策将对整个“供应区”的变化起到及其微小的作用,城市本身也将陷入一种被动并且脆弱的局面。如果外界某一单一环境崩溃瓦解,那么对其他单一环境的影响将是较小的,其他环境系统可以经过调整恢复。如果赖以存活的整个系统瓦解,那后果将是不可逆转或者要付出及其高昂的代价逆转。

  在地球上,无论我们生活在那个城市地区,似乎都在共享这么一个庞大的“供应区”,所以对环境的索取和支出的平衡将是一个不容易被重视但是的确非常重要的责任。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城市开发管理者应该更深刻的理解对环境的责任,因为他们扮演着城市发展中更为重要的角色。虽然看起来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的进度非常的缓慢,所以当显示问题被拟成文件放在当局者的案头上时,情况已经变得更为严重,而环境变化的惯性必然导致我们做出反应后还是会踩到环境的红线。就像当前发生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城市供应区”已经开始互相重叠,一些“供应区”已经无法满足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这直接导致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暗藏着战争的隐患,有些地方甚至已经升级为战争。掠夺和侵占只是饮鸩止渴,无度的开发只能导致全球资源的耗竭。

  城市垃圾管理

  当今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城市垃圾的有效管理而并非城市机能的改善。除了惯常的液体固体垃圾以外,城市废气的排放和碳排放将城市垃圾管理提高到了新的难度。如果液体固体垃圾的管理与操作环节相关的话,那么碳排放的控制则更取决于的设计环节。几年前几乎没有人谈论碳排放对于人类的巨大影响,如今碳排放的控制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仿佛每个人都在讨论碳排放和温室效应。我相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的需要树立起全新的建筑营造体系。

  建筑与环境

  在AAI我们相信建筑设计并不只是迎合审美和功能的需求,每个建筑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周边环境。建筑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着周边的一切,包括在里面活动的人。当我们在谈论一个建筑的时,我们不仅仅关注他的外观品质,还包括他的技术内涵和文化内涵,这时建筑在我们脑海里呈现的才是他真实的轮廓。这些也说明了建筑具有的社会责任。

  今天的地产开发商在建筑设计上更追求外观形象在市场上的效应,而对于当地的“城市供应区”的影响和城市文化的责任仿佛变得不再重要。比方说,在许多城市,在历史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建筑营造工作中建立了鲜明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文化,但是如今你很难看到这种风格在当地纯正的延续。城市已经在各种欧式美式地中海式建筑中模糊了本来面目,如果我们长此以往延续这种生硬的套用模式,那么建筑设计将不仅失去他的风格和形式,也将失去他自身的意义。

  苏州中茵皇冠酒店

  你们可以看到,酒店的设计,有些是自然的因素,有些是人为的因素。有时候你会诧异,是自然和建筑融合的魅力打动了你。在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无法真切的体会金鸡湖本身的精神,但是我们并没有打算去打搅她,经过对方案反复揣摩,最终的画面浮现出來。

  自然和航海是我们灵感的来源,并且我们充分的考虑了每一个环境因素,特别是来自湖面的风和水。造型上也是为了对湖面吹来的风做出反映,尽量减少了风对建筑的影响,而同时,在夏天的时候迎面的风却有效的为建筑正面降温。在新老两幢楼之间的花园被保留了下来,以便缓和两幢建筑的形态过渡。

  我们设计了一个紧凑的建筑以便节约构造成本。建筑采用绝热材料包裹,窗户也选用了更为密封的玻璃材料,这将有效的控制在未来使用中的热量流失。建筑的每个角落都安装了自动感应电灯开关,他能感知人们活动的迹象,以确保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省电力。建筑的中庭采用了全明设计,明亮的中庭减少了整个客房区域走廊的用灯量。当然建筑也不是完美的,但在现世中,我们又何以求的更多。只是我们做到了,让中茵皇冠就在在苏州,成为湖上的一只船,咖啡中的一粒方糖,不多,也不少。

  结语

  当现世社会关注经济胜于建筑本身时,我们建筑师应该比以往更关注建筑的质量。我们无法在在洪流中抛却我们赖以为继的专业精神,我们渴望专业价值的回归。

  值得欣慰的是,在气候变化,人居环境恶化的实事面前,人们开始真正认真思考绿色建筑的现实意义。当概念不再停留在口头书面时,我们所有的当局者,开发者,建筑师都需要对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将技术引入到实际的建筑创造中去,如何在细节上实现风格和性能的统一,如何才能称为绿色建筑?解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重新建立基准,创造绿色建筑。

aaijianzhu@163.com- 该帖于 2013/3/25 14:37:00 被修改过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