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茶园商圈,不会走传统商业卖场为重的道路。”昨日,重庆市南岸茶园管委会副主任杨仁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建的茶园商圈,将是生态、政治、经济、文化高度融合的商业综合体。1.13平方公里的商圈核心区,将被公园、广场“包围”,这里会成为“重庆新都会”。记者获悉,南岸委托国际知名机构,对茶园商圈进行城市设计。后者提出的“都市绿洲”商圈理念,已被吸纳。
茶园巨型商圈已经开建
南岸茶园是市政府确定的城市副中心。目前,茶园商圈14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已拉开建设大幕。
茶园是主城商圈的后来者。当下,无论是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还是南坪商圈,都在想方设法破解常堵车、停车难的交通难题。同时,在传统卖场面临电商冲击的背景下,连“老大哥”们也倍感压力,新商圈又如何崛起?
据介绍,茶园在聘请市内专业机构完成商圈核心区地下交通规划之后,又在今年初委托英国一家知名设计机构,对茶园商圈进行城市设计,该公司提出的“都市绿洲”的城市设计理念,获得高度认可。
生态商业将是一大亮色
“三年后就会初具规模的茶园商圈,不能单靠大大小小的商业卖场集合扎堆而成。”杨仁贵说,靠商业摩尔聚集的传统商圈,如果不顺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要求,必然会走下坡路。新建商圈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难以赢得未来。
对于“重庆新都会”的定位阐释,杨仁贵说,茶园商圈的“新”,其核心是将行政中心、生态环境、商业经济和产城同步融为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这一特质,也为茶园商圈赢得发展的战略纵深。
记者从茶园管委会提供的一份资料获悉,紧邻茶园商圈核心区有600亩中央公园;在5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内,水体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还有近4万平方米的广场。
记者从英国公司给茶园商圈做的城市设计初稿中获悉,“都市绿洲”的商圈理念,根据茶园的自然资源优势提出。其核心的设计思想是商业被公园、广场、水体“包围”,让商业有机融入自然美景之中。
茶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将公园与商业有机融合。比如,从公园地下破土而出的一栋建筑,其地面部分全都被公园植被覆盖。既有生态美化效果,不影响公园形象,又可充分发挥商业价值。
据悉,茶园商圈城市设计方案还在进一步优化中。“现在逛商圈,大多是转商场。男人们都不大愿意。今后来茶园,休闲与购物融为一体,就是男人们也会爱上逛街。”该负责人说,茶园商圈非常注重生态休闲与商业购物之间的关系。这也是茶园商圈与其他商圈最明显的外在区别。
未雨绸缪打通商圈交通
“茶园商圈未雨绸缪,已完成了未来发展所需的交通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规划。”茶园管委会规划发展部部长刘荣说,主城现有商圈大多是“串”形路,这也是堵车和停车难的死结。茶园商圈从起步建设开始,就奔着“网”状结构交通格局迈进。
据悉,茶园商圈已形成了天文大道、广福大道、通江大道、玉马路、莲池路、兴塘路网状主骨架。骨架内,还有若干条小循环的支路。
同时,茶园商圈整体考虑地下空间利用。根据规划,茶园商圈将辖区内金隅大成、同景国际城、行政中心广场等140万平方米商业载体的地下空间及车库全部连通,并与轻轨6号线和茶园公交枢纽站无缝对接。茶园商圈还具备极强的外向交通优势,即半小时左右可直达主城九区的优势。
产城融合 为茶园商圈拉“人气”
“没有产业支撑,就没有足够的人流,商圈人气也就无从谈起。”杨仁贵认为,茶园商圈要走产城同步发展的战略道路。
当前,南岸一半工业布局在茶园地区。以手机、物联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央空调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迎龙市场群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正在茶园新区迅速崛起。
与此同时,南岸将境内最好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有序“注入”茶园。
目前,茶园新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茶园管委会测算,三年内,茶园常住人口能达到20~30万人。
人从何来?茶园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一是区行政中心搬迁到茶园,带来常住人口的增加;二是手机、物联网等产业的发展,会吸引高素质人口扎根茶园新区;三是一批大专院校、中职学校、公租房入驻带来的大量人流。
杨仁贵谈到,茶园是国家物联网基地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区。物联网应用技术,也将优先投放在茶园商圈。尽管物联网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但有个事实无法否认,新技术会给市民带来更好的购物、休闲体验。物联网商圈也将是“重庆新都会”的一大特质。
(来源: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