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的财富加速度
本文由http://www.snplastic.com塑料保鲜盒整理发布
李世鸿是辽宁省鞍山市海城中小镇人,16岁时白手起家,开始在海城的这个服装市场摆摊卖裤子,40岁的时候已经是拥有了几个企业的大老板。
2005年年底的一天,李世鸿刚到办公室,就发现有人坐在沙发上等他。来人是鞍山市农委的一位领导,他跟李世鸿说,有件事儿想请你出手,而且在海城能办成这件事儿的人不多,你是其中之一。
大棚蔬菜是鞍山市的传统农业项目,但是由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户之间互相竞争压价,发展状况一直不太理想。农业部门找到李世鸿,希望他投资建一个大棚基地,当个龙头,带动大伙发展。当时李世鸿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不过,没过几天,李世鸿到北京出差时却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在一家超市看到,司空见惯的蔬菜有的居然能卖到三十元一斤。
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李世鸿承包了2000亩土地,投资1600万,建起了136栋大棚。
一天,李世鸿通过一个朋友,见到了沈阳农业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大棚蔬菜的副研究员张青,交谈中李世鸿发现,张青对自己在北京看到的那些高价菜了如指掌,他当场决定邀请张青做他的顾问,但却被张青一口回绝。
张青:我说如果你想赚点钱,想在农业领域里头玩一玩,我就劝你收手,这个事不是你玩得起的,将来也许你赔了几百万上千万,你都不知道钱到哪了。不像你做工业的事情,最起码还有原料在,我说,你那时候可能原料都没了。
被拒绝后,李世鸿虽然人离开了沈阳,但是电话还是一个接一个地打给张青,因为他知道没有个内行参与,他是做不成这件事的。
而就在这时,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不期而至。大雪把李世鸿几乎所有的大棚淹没,而让李世鸿没想到的是,这场雪灾竟然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张青:鞍山地区有60%的棚受灾,他的棚也受灾了,这样他在下雪的第二天给我打电话说,张老师,我们这边下大雪了,有好多棚压了,然后可能有几天揭不开,会不会对作物有影响,应该怎么处理?当时我听他嗓子都哑了,然后我也觉得挺感动。
一个星期后,张青同意了做李世鸿的顾问,还帮他引进了好几种国外的优质蔬菜品种,其中就包括这种西红柿。它是来自欧洲的,需要成串摘,摘回家后如果不吃,就是挂起来当装饰品也能存放好多天。张青还详细规定了怎么喷药,怎么施肥,怎么浇水等等,让李世鸿一定严格执行。
2006年底,李世鸿基地里的荷兰小黄瓜最先到了采摘的季节,可拿到市场上一问才知道糟糕了。
李世鸿:咱们家胡经理拿着黄瓜跟我说,我去市场卖,没人收,大伙都说这是黄瓜头,这不糟糕了么。有刺黄瓜当时卖两块多一斤,给咱们这个黄瓜的收购价格才五角钱一斤。
李世鸿种的这些进口品种蔬菜比普通蔬菜成本高得多,定价也比普通蔬菜高三到五倍。他把菜在市场放了一个多星期,还自己亲自去推销,可是大家都只是看看,谁也不掏钱买。
李世鸿:你当时卖不出去,黄瓜摘下来不能存放时间太长,而且黄瓜两天一摘,两天一摘,越摘越多,不是很糟糕吗?
谁也没想到,就是消失的这几天,让李世鸿找到了一样东西,而就是这样东西,让他的蔬菜彻底打开了销路。
几天后,李世鸿是带着一大卡车的纸盒子回来的,盒子上印着他的地址和电话。他让人们把不同品种和颜色的蔬菜搭配着装在盒子里,有色彩好的茄子、彩椒,又有口感好的柿子、黄瓜,还有营养丰富的橄榄、菊苴。
然而,菜包装好以后,他并没有去卖,而是每天都要拉一车配好的菜,跑到海城市的机关单位、街道社区免费送人。
一开始把一些菜装箱赠送给一些朋友亲戚,那咱们这个礼品蔬菜去当礼品赠送,比送烟送酒强多了,那么大家认可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市场的。
送了半个月,李世鸿一共送出去六百多箱礼品菜。一天下午,他终于接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电话,有人第一次打电话找他买菜了。
07年新年前,人家跟我讲价,我说八十元钱一箱,人家给了五十元钱,我想也行了,毕竟是第一单,卖了一百四十二箱,收入了七千一百元钱。这个菜上午取走了,当天晚上,我一晚上没睡着觉。
李世鸿通过送菜得到灵感,干脆把自己的菜定位成礼品菜。从那以后,来买菜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就在我们采访的时候,还看到经常有顾客拿着从礼盒上剪下来的地址来找李世鸿买菜。 送亲朋好友,然后我们有一些客户,在生意上打交道,这样送点高端蔬菜,这样的话人家感觉,物以稀为贵,感觉挺好。
李世鸿的想法终于奏效了,只用一个小小的纸盒包装一下,就把十斤左右蔬菜卖到100甚至200元。2007年春节期间,李世鸿的蔬菜一时间成了海城街头流行的礼品。
2007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达到八百多万元,知名度迅速提高。然而就在这一年年底的一天,他的蔬菜大棚里来了一位哈尔滨的蔬菜批发商,来人常年在东北乃至俄罗斯做蔬菜贸易,这个人的出现给李世鸿出了一道难题。
找到他以后,我一张嘴就找他要一千箱,让他很惊讶。为什么呢?他说你要一千箱,我生产这么长时间蔬菜,没有人找我要过一千箱。
之后,李世鸿的大棚基地又相继来了好几拨蔬菜批发商,都希望跟他洽谈长期的供货协议,李世鸿在高兴之余也感到为难,因为他的产量远远不够。
2008年,李世鸿发现,周边有不少农户正开始学他种类似的蔬菜,他暗自担心,如果没有组织,又品质高低不齐,就难免会出现恶性竞争。他决定,干脆成立合作社,大家一起干。 农民一家一户地育苗,农民冬季像这样低温期的时候,农民还要烧煤,这样的煤一吨就得九百多一千多,不用种子钱,其它钱就一个煤钱,一棵苗就合到四五毛钱,农民的负担非常重。
张青所说的事儿,其实就是建设大型的育苗大棚,因为农户自己育苗质量差距很大,育苗大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比农户育苗成本低30%-50%。不盖育苗棚,农户种出的菜品质就没法统一,那统一卖出去的菜,质量也就会有很大差距。
这个膜拱棚是在春秋夏三季做育苗用的,育苗的时候,就放在土地上就行了。这个是喷灌,微喷,现在人工贵,你整体上看它是一样的,实际上它都是分的一段一段的,你想浇这一段就把这段开开,就把水浇了。
到2010年,李世鸿的合作社已经有6万名农户参加,同时他自己的大棚基地也扩大到3000亩,年销售额达到一亿两千万元,比2007年提高了十几倍。
激素沾花,首先得买沾花药,另外像茄子大小番茄这种花絮量比较多的,就得天天沾花。 难住李世鸿的事儿就是沾花。沾花事不大,但很重要,不给花上涂抹生长激素,蔬菜就没有果实。大棚越建越多,需要沾花的工人也越来越多,李世鸿的3000亩大棚,需要一千多个工人,他把工资从80元一天一路提高到180元一天,但还是没多少人愿意干。
大棚的规模已经发展起来了,客户也积累了不少,但如果没人干活,一切都等于白搭。就算有人肯干,这工钱越给越高,成本也让他难以承受。
2010年10月,在张青的介绍下,李世鸿在北京的一次国际农产品展销会上,认识了节目开头被蜜蜂蜇伤的魏大勇和王永刚,李世鸿被他们的一个纸盒子深深吸引。
授粉的西红柿籽粒饱满不空心,使用激素点花处理出来的西红柿,里面或多或少会出现空心的状况,大多数的种子在里面是不发育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市场上买到的大多数的西红柿,在家里切开了之后里面没有种子,没有水。
在大棚里种菜种水果,最大的问题是蜜蜂飞不进来,没法给植物授粉,所以才需要人工沾花,李世鸿之所以让记者先去切西红柿,是因为他的大棚里不用沾花,而是由蜜蜂负责给他的西红柿授粉。
过去出国的时候,看见欧洲的蔬菜生长当中他们用熊蜂授粉,当时我就想,如果把这项技术拿进来,可能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我们开始尝试跟国外的公司联系,后来发现他们在中国建了办事处。
在欧洲,这种在大棚里给植物授粉的熊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李世鸿在北京看到的盒子里装的就是熊蜂。熊蜂比一般蜜蜂强壮,耐低温。一盒这样的熊蜂有四十只,可以给一亩地的蔬菜授粉半年,代替了沾花工人高强度的劳动。
李世鸿当时来找我买熊蜂,我听到他的想法和基地的规模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这样一盒熊蜂售价350元人民币,对于中国普通农户来说很昂贵,但是李世鸿认为,使用熊蜂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同时节省劳动力。
一亩地有一箱就够了。如果农民朋友饲喂得好的话,一亩地有一箱就足够了。这个熊蜂一天可以访五千朵花,可以为五千朵花授粉。一个箱子里是一个蜂的氏族,它可以自我交替繁殖。
2011年,李世鸿用熊蜂代替了沾花工人,为他节省了一千多万元的工人工资,而且这一年中,他还发现熊蜂和蔬菜之间的一个联系可以利用,这个发现让他重新设计了蔬菜礼盒,也同样凭着这个发现大大提高了销售额。
熊蜂是对农药反应非常敏感的一个物种,所以当你用的农药残留比较高,或者毒性比较大的时候,打完了甚至一个月以后,蜂进去还会死亡。
从那以后,李世鸿把熊蜂图案印在他的蔬菜礼盒上,这成了他蔬菜的又一个卖点。他还告诉每个顾客,自己的菜是熊蜂授粉的,如果不信可以随时去大棚里参观,不过参观的时候会仔细叮嘱大家千万别穿鲜艳的衣服。
到棚菜生产基地去看了,都是熊蜂授粉,我是亲眼看到,我就比较相信了。
有了它,咱们企业在蔬菜销售上种植上,就可以有一个跳跃式发展。咱们普通绿色食品蔬菜,我卖100元钱一箱,熊蜂授粉蔬菜卖200元一箱。
从2011年开始,有十万多名农户加入了他的合作社,李世鸿把熊蜂授粉技术在整个合作社推广。靠种菜,农户一年每亩增收四千多元。2011年,李世鸿的蔬菜销售额突破了两亿元,是2007年的将近三十倍,他也被评为辽宁省致富带头人和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