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蚌埠市启动小商品批发市场划行归市试点。作为主要目标之一,“集聚”被赋予了更多期待。业内人士认为,“集聚”是蚌埠重拾商品批发业优势、建设皖北商贸中心的必由之路。
“划行归市,‘归’字顾名思义就是集聚。只有集聚,才有规模效应,才有竞争优势,才有辐射功能。”市商务局局长任生认为,我市推行的划行归市试点,绝非商户简单地重新归类、规范、集中,而是要借助最新的市场模式实现业态集聚、理念更新、服务提升、产业延伸等多元化目标。“1+1的效果远大于2。”
正如安徽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武云亮的观点,划行归市是商业繁荣和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同类产品同场竞争,信息更为畅通,便于买家选择,同时还能促使卖家、厂家在产品质量、定价、营销等方面下功夫,不仅便于政府管理,更有利于理顺行业关系,实现市场良性发展。
当前国内商贸业态不断升级,数十年来几经换代,从农贸市场、沿街市场、商城市场等,已发展到当下全面应用电子商务的市场模式。与此同时,阜阳、宿州、淮北、滁州等周边城市纷纷加快市场建设,抢占皖北市场,对蚌埠构成的压力更不容小视。毋庸讳言,我市批发市场目前普遍还存在着增长慢、规模小、辐射能力弱、没有特色;布局散,集聚度差;配套差,市场档次低;监管难,内部管理混乱等现实问题亟待破解。
曾经,蚌埠二马路跻身全国十大市场,是义乌的取经之地。谈及二者发展历程的转折和差距,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投资方——安徽中恒商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维星认为,在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二马路市场转型升级滞后,更令人叹息的是,蚌埠没有依托昔日发达的商品批发业带动加工制造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可以说,现在义乌一座城都在围绕小商品在运转。有规范现代的市场,更有广阔的加工制造业‘腹地’,完备的产业链条激活了整座城市经济。”
“我们迫切期望义乌经营小商品批发的理念和盛景在蚌埠得以复制。”杨维星说,真正把一个批发市场做活,要充分考虑位置布局,更要注重行业布局,即细分的专业化的集聚市场。
在杨维星的“商贸城战略”中,释放市场集聚的力量,还有更大的文章要做——办一个有“造血功能”的大市场。他阐释道:首先是要建好市场,实现主体市场的实物交易、批发零售与旅游购物、休闲购物和电子商务于一身,线上线下、集聚人气、培育品牌,打造让买家卖家都放心的信用市场,让商户的持续盈利支撑市场的持续繁荣;其次,要以第六代市场为贸易平台,大力引导和培育来样加工、订单加工等制造业,真正实现市场转型升级。
杨维星的构想,在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规划中得到充分验证——项目由综合市场区和工业加工区两大板块组成,综合市场区具体分为主体市场、风情街、城市综合体、公交物流、配套住宅等。占地逾千亩的工业加工区,计划引进一大批生产加工企业。“两大板块互为支撑,以贸促工、贸工联动,将有力推动蚌埠商贸经济从中转型市场向产地型市场转型,实现研发、设计、加工、展示、贸易、仓储、物流整个商贸产业链的提升,着力打造与市场配套一流的产业新区,重塑蚌埠在皖北乃至中原地区商贸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 ”杨维星充满信心地说。
(来源:蚌埠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