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由含山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高标准建设的一条长5公里的凌家滩旅游大道全面动工。旅游大道年底开通后,从合巢芜高速含山道口到凌家滩遗址的距离由过去的20公里缩短为11公里,路况也有明显改观。
10月中旬,国家文物局下拨国家大遗址保护资金,凌家滩遗址获得保护资金7586万元,连同去年获得的国家支持资金1200万元和遗址考古工作经费,凌家滩遗址考古和保护已获得国家资金支持9126万元。
12月4日,凌家滩文化韦岗遗址成果正式对外发布,它证实了凌家滩遗址并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孤立地存在,而是有较多小遗址支撑着这个中心聚落遗址,同时凌家滩文化的内涵也得到极大地丰富。
……
这些都为凌家滩遗址保护和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我省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凌家滩遗址公园建设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凌家滩遗址举世闻名,该遗址发现于1985年,到2007年先后进行5次大规模发掘,2001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是上天恩赐予含山的财富,但是毋庸讳言,苦于资金等方面的不足,在遗址保护和利用上,还是“有说头,没看头”。近年来,含山县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变“被动”为“自觉”,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并收到实效。
——遗址格局和文化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近两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通过科学调查,发现凌家滩遗址周边地区分布了20多处同时期的遗址,凌家滩文化韦岗遗址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遗址,它进一步揭示了凌家滩区域遗址的分布格局和状况,描绘了若干个“卫星城”“众星捧月”凌家滩的古遗址分布场景。
经过考古界、史学界多年潜心研究认为:5800-5300年前的凌家滩祭祀活动已经规范,中国礼制得到开创性发展,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等古代文明特有的因素,表明凌家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认为,凌家滩已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阶段,并为研究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实物例证。2012年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在含山县成功举办,论坛经过深入研讨,发表了《凌家滩共识》,认为“凌家滩文化的出现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地位。”考古界还认为凌家滩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凌家滩遗址的内涵和价值可见一斑。
——有序推进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为建设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填补安徽省考古遗址公园空白,充分彰显凌家滩文化的魅力,2012年5月,含山县聘请国内知名的清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及时上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随后又分别组织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了凌家滩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书、项目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和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计划等申报材料,按时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核,正在等待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准。
——超前谋划遗址保护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支持。为加强遗址保护,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去年底,含山县超前谋划,聘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了凌家滩遗址环境整治、防洪工程、安全技术防范等规划方案,项目总投资3.9亿元,及时上报并通过国家、省文物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全部进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实施项目库,目前首批7586万元凌家滩遗址保护资金已经到账,有力地促进了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
——从解决民生入手,推动大遗址的长久保护。从2012年开始,含山县顺应遗址区内村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结合美好乡村建设,投资1.5亿元建设凌家滩文化村,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将遗址区村民全部搬迁安置,从而有效处理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矛盾,实现大遗址的长久保护。目前文化村一期工程154套安置房已竣工验收,部分村民正在搬进新居。文化村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明年底可将遗址区村民全部搬迁安置。
目前,安徽省和含山县正在以考古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以投入为支撑,力争在2-3年内,实现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目标。
从明年开始,将先行启动遗址防洪工程项目,2014年2月底完成项目深化设计,4月初工程开工建设;高水平开展遗址区环境、东西山河整治工程和墓葬-祭祀区展示规划建设,聘请全国一流规划设计单位深化方案设计,确保明年5月底前全面动工,建成全国文保示范工程。
与此同时,含山县将积极开展凌家滩文化创意,整合周边人文、自然、生态、旅游等资源,以凌家滩文化为核心,融合太湖山自然生态资源、运漕水乡和千年古镇资源,规划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唯一的凌家滩文化旅游区。
(来源:马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