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超市大家谈 -  贴子
2136  |  1

主题:百佳超市陷进退两难 被冠上坏榜样头衔

xuli

积分:4571  联商币:3330
  |   只看他 楼主
百佳超市陷进退两难 被冠上坏榜样头衔

  在零售行业,零供矛盾似乎是一个“死结”,总是不厌其烦地循环往复上演。这一次,地点换成了香港,主角换成了百佳。不得不说,百佳近来的曝光率可谓偏高,但对企业形象的正面推动作用却寥寥。相反的,百佳甚至被冠上了“坏榜样”头衔,连物美与卜蜂莲花的合作崩盘这笔账也算到了其头上。坦白来说,这多少有些冤枉。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百佳如今的尴尬处境的确已愈发明显,且恐难以在短期内得到缓解。

  深陷指控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消委会”)发表了最新一份《杂货零售市场研究报告》,香港消委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请竞争事务委员会,在竞争条例全面实施后,就包括百佳在内的两家最大型的连锁超级市场是否滥用市场权势以从事反竞争行为进行审视。

  报告显示,百佳及惠康两家超市店铺数目分别占食品零售市场份额的28.6%和33.9%,加起来共占食品零售市场份额达62.5%(总共562个零售点)。按国际常用的指标赫希曼指数(HHI)去衡量食品零售市场的竞争情况,当中考虑到公司在杂货市场的相对规模及分布,市场集中度属中度。

  与此同时,香港消委会亦在报告中披露,“有轶事证据显示两家连锁超市曾利用议价能力,向供货商施以限制的商业行为和压力。”

  香港消委会指出,透过与供货商不记名的访谈和问卷调查,进一步揭示了行业内一些不公平营商手法,如与零售商谈判供应合约时,供货商的议价能力被限制;被阻止向其他零售商提供优惠折扣;零售商生产自家品牌与供货商的品牌竞争;零售商在续约时加入对供货商不利的条款。

  根据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具有优势的两大超市明显拥有一定程度的市场议价能力:有75.6%的受访供货商表示在订合约时被零售商加入不平等的条款;只有少数(27.3%)表示可在谈判供应合约时,就交易量、上架费及广告费、损坏货品津贴和分担未售出货品成本等范畴加入条款,以保障自身利益。

  面对上述指控,百佳方面显然并不认可。

  “百佳绝不会向任何供应商施压以影响市场价格。我们尊重并履行合约精神,一直与供应商维持专业和符合商业道德的合作关系。百佳提供的特价货品推广项目,绝大部分皆有供应商主动提出。”百佳方面向新金融记者解释道,在当前竞争激烈且多元化的当下,百佳并无越矩行为。

  不过在资深连锁零售运营管理专家王辰看来,有此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规模越大的零售超市企业,也就是对供应商议价能力越强的,(零供博弈)存在的越严重。严重到超市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依靠对供应商‘施加压力’才能得以保障。这种情况无论对内资还是外资而言,都普遍存在。”

  而百佳则一直存在这个问题。“记得很多年前深圳的行业协会就指出过,在欺压供应商方面,港资百佳的恶名是排第一的,第二才是当地内资的人人乐,而外资的家乐福则排第三。”王辰告诉新金融记者,即便在内地,百佳在零供矛盾问题上也是有“前科”的。

  事实上,在内地市场,百佳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零供矛盾上。仅以今年为例,百佳便因食品安全问题、标签价格不符问题等被频频曝光。

  1月,在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各大超市熟食检测中,百佳所售熟食便登上黑榜;而到了11月,百佳出售的散装熟食仍在不合格之列。8月,百佳位于广州的某门店因销售过期冷冻牛肉被顶格罚款5万元;一个月后,另一门店则因继续销售抽检不合格且被勒令下架多月的产品而再吃5万元的顶格罚单。除此之外,销售变质产品、价格标签与实际售价不符等问题也偶有发生。据了解,广州工商部门将百佳的问题频出列为恶劣事件,并已约谈了百佳总部负责人。

  坏榜样?好范本?

  各种负面新闻下,百佳似乎成了“坏榜样”,以致那些能和百佳沾上哪怕是丁点关系的任何失败,都被自然而然地联系到了一起。

  比如物美和卜蜂莲花的合作崩盘。早先时候,物美与卜蜂莲花签订了收购框架协议,此举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卜蜂莲花在为全力竞购百佳铺路。而在李嘉诚叫停百佳出售后不久,卜蜂莲花便取消了与物美的合作意向,更令“交易失败源于落空百佳收购而致”的传言不胫而走。

  不过,王辰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在其看来,百佳所处的是一个在彻底的同质化经营与竞争同时,又有着市场集约度偏低特征的行业。这种背景下,“合作失败的案例,比合作成功的更多,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在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投诉举报办公室主任贾宁看来,百佳不但不是“坏榜样”,从某种程度而言,其还间接起到了一些“好范本”的作用。以此番被香港消委会指控为例,其实也算为内地市场带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零供矛盾是零售行业的普遍难题,但试图解决这个行业“死结”的过程与步骤,值得内地整个零售市场学习。

  “香港消委会那边的运作方式比我们这边更健全,有时候它可以直接管控到供应商及一些门店的经营情况,香港的很多法制也比较健全,既然消委会介入这个事情了,那么不管是消委会也好,商业管理机构也好,还是从法律角度出发也好,这个事情一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结果。这对内地市场是一种促进作用。”贾宁告诉新金融记者,内地市场对于改善零供关系的呼吁多年,但始终得不到任何改善,而如今百佳“现身说法”,为内地市场奉上了鲜活一课。

  在贾宁看来,经过之前的终端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反馈、到香港消委会的指控、到促请竞争事务委员会审视等环节的层层推进后,无论是内地的供应商、零售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等,都可对照总结出自身的经验与不足。

  “百佳也好,家乐福、沃尔玛也好,很多外资企业到了内地学到了很多不健全的东西。在国外靠商品赚钱,在本土就靠各种费用,确实有南方为桔北方为枳的现象。纵然有各自的问题,但是还有一点关键是,他们在钻监管的空子。如果监管到位,不可能发生这种情况。”贾宁坦言。

  对此,王辰也有着类似观点。在其看来,内地和香港在零供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更多的是政府和行业的,即官方或民间的机构有没有从法制或行规上提出约束并行之有效。”

  不过,即便外界环境如此,也不足以成为百佳今日局面之理由。百佳自身的困境,始终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尴尬处境

  “百佳出售乌龙事件和卜蜂莲花、物美闹剧共同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连锁零售行业会进入一个多事之秋。一方面是迫于竞争压力和经营的压力,并购和洗牌会增多,另一方面是这种‘重资产’公司之间的合作不好谈,比如身价的估价和市场上的估价可能差别很大,就导致可能像百佳这样卖不掉的情况。”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告诉新金融记者,从长远来讲,百佳近期的遭遇其实对其是个好的提醒,提醒其自己一定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知道自己的品牌口碑是怎样的,知道自己到底值多少钱,不能简单地以销售额、门店数量、员工数量来评估。

  尤以内地市场为例,百佳的核心竞争力已愈发模糊。百佳在深圳的店,主要是以社区店业态为主的。以往的好评,是在生鲜类、日配、休闲食品和个人护理等商品。现在深圳,或全国其他地区的形势是行业在发展,企业在进步,门店在革新,都在吸引顾客进店购买和增加满意度方面有进步。这样一来,即便是百佳的店里仍有一些商品经营得不错,而所谓优势,就不再那么清晰显著了。百佳门店,并不走大卖场那样的一站式购物和价格领先的经营路线,所以价格从不是它的优势。而曾经的服务优势,因成本控制的原因,造成在营业期间的收银员和管理层同时开机都不能应付解决顾客等待长期的抱怨。“这样说,百佳已经丧失服务的优势了。”王辰表示。

  林岳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如今的百佳和本土其他超市相比,已经没有太大差异。而事实上,百佳在香港除了百佳超市,还有汇聚中西优质产品的International by ParknShop,注重美食新体验的TASTE精品超市,可以提供简餐的一站式购物商场GOURMET等多种业态并行存在。但显然百佳并没有把在香港成功运作的多业态模式很好地复制到内地。

  各种数据对此进行了佐证。目前,百佳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华南地区店铺总数近360家,其中在内地仅有62家门店。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连锁百强”榜单显示,百佳(中国区)2012年总营收为40.77亿元,较上年下滑5.1%,排名也从2011年的76位跌落至87位,在前20家主要外资连锁企业经营排行中位列倒数第二。

  虽然百佳方面向新金融记者明确表示,“百佳对港澳和内地的业务发展充满信心,并不停寻找适当的网点开设新店扩充和翻新旧店。”但在经过了险些被抛售之后,百佳在和记黄埔内部的重要性到底几何值得商榷。毕竟,和记黄埔的零售业务税前利润增长率已从2010年的最高点38%下跌至2012的8%。虽然百佳超市在2012年营业额高达217亿港元,但毛利也仅2%-3%,只占和黄集团整体收入的5%。

  “百佳出售乌龙事件的影响体现在其品牌形象上。因为从百佳在香港的影响力来说,李嘉诚的决定是会出乎市场意料之外的,大家一定会猜测整个和记黄埔的战略调整或是百佳自身出了什么问题,这无疑会降低百佳在业界的形象,特别是最后又停售了,大家又会猜测是不是因为没买家或者其不是优质资产等。”林岳认为,百佳占和记黄埔整体的比例还是偏小,且不属于表现非常抢眼或是未来很有潜力的业务,当前瓶颈突出,未来前景堪忧,“百佳当前的瓶颈就是如何在香港市场几近饱和的情况下发展内地市场,而内地市场的竞争显然是巨大的。”

  事实上,并非市场没有需求或机会,而是成本和赢利能力的问题。对于百佳而言,在没有快速扩张的战略、计划、资金、技术、人力等因素配合支持的话,想有个起色,难度很大。

  在港资外资超市的名誉光环褪尽之后,在内资超市企业不断进步,高速发展的当前,外资超市企业已经把发展的方向转向在三线以下城市开更多的门店以夺取企业赢利的空间和机会的时候,对百佳来说,守城,就意味着退步;而扩张的过程和结果,则都有可能出问题。

  显然,百佳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尴尬境地。 
  (新金融 记者 张沙莎)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