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商业面积控制在1—2平方米,而我市城区部分区域人均商业面积将达到3平方米,有的甚至达到了4平方米,结果就是不少商业项目有场无市,半死不活……”苏州自2007年出现城市综合体以来,各地纷纷兴建大型商业项目,成功地改变了苏州的商业业态和格局,但日益高涨的跟风潮已引起苏州商界的高度警觉。在昨天召开的苏州市商业联合会二届一次理事会上,与会商企老总们普遍对当前我市商业项目发展的“过热”状况极为关注。市商业联合会提出,应重视抓好我市商业网点规划的制定,谨防商业项目发展“产能过剩”。
苏州市商业联合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市部分区域商业项目过度发展,中心城区有的区域推出的商务楼宇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了200万平方米,其中商业项目就将近100万平方米,而这一区域的常住人口仅为12万人,预计未来三年也只能达到15万人左右,在没有外来消费的情况下,这些人口显然难以支撑100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特别是我市已有乡镇由于过度开发商业地产,近两年已有四个大型商业项目因招商、资金等原因关闭或无法开业。
“目前苏州中心城区已建各类购物中心超过40家,在建购物中心超过了30家,总量已超过南京。”苏州市商业联合会会长谢锡良告诉记者,就中心城区而言,多数区域商业地产尤其是各类综合体、购物中心(含在建项目),已经趋向饱和,部分区域已供大于求。像是去年以来中心城区新建的20家购物中心中,有近半数经营情况不理想,少部分还无法开业。而且近两年苏州实体商业增速下降,1979年到2012年,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幅为19.6%,今年1到11月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为13%,其中18家大型商场仅增长2.4%,17家大型卖场增长5.4%。在此情况下,苏州商业项目的发展应当保持一份理性和谨慎。
“主要是商业项目规划用地推出占比过高,我们需要做好商业网点的规划。”谢锡良说,商业网点规划要有总量概念、人均概念,要重视区域商业饱和度的研究和分析,防止随意布点、盲目布点、过度布点状况的出现。除商业中心区域外,其他区域大型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应保持一定的间距,通过错位发展营造特色,避免商业恶性竞争。
(来源:社会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