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商业环境已发生了剧变,但‘老字号’依然困守于‘老观念、老套路、老产品、老团队、老客户’,严重阻碍了企业与时俱进、转型升级。”昨天下午,在金华“老字号”“育鹰计划”企业诊断会上,浙中商贸研究中心主任赵浩兴教授的一席话,让在座的“老字号”企业负责人坐不住了。
在赵浩兴看来,“老”既是“老字号”企业的优势,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是一种文化竞争力,但“老”也让企业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开拓意识,有的甚至开始走下坡路,捧着“金饭碗”在喊穷。
针对金华“老字号”的尴尬处境,2013年9月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适时推出针对“老字号”的“育鹰计划”,就是要精选有潜质的企业全程帮扶,使其早日成为能翱翔蓝天的雄鹰。通过此次把脉问诊,可以为列为“鹰苗”培育的“老字号”企业量身定制下一步发展规划。
2012年,我市被商务部列为全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城市。面向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推出“育鹰计划”,正是我市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服务新模式的试点创新内容之一。
“老字号”患了“老年病”
近年来,我市不少“老字号”商贸企业发展缓慢,资金、人才缺乏,而且包袱过重,前行之路上力不从心。随着消费增速放缓,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的日子明显比过去过得紧了。
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前期组织了浙中商贸研究所专家团队对列入“育鹰计划”的“老字号”企业逐一走访,刚刚拿出一份《金华市“老字号”企业发展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波动,对“老字号”经营的稳健性和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正在逐步颠覆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于自身抵抗风险能力不足,面对成本上升、市场萎缩的压力,不少“老字号”企业束手无策。
未来发展越来越力不从心,金华“老字号”企业究竟得了什么病?在昨天的诊断会上,有专家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老年病”。具体有五大症状:代际传承脱节,发展遭受人才瓶颈制约;经营理念滞后,难以适应环境变革要求;发展层次较低,缺乏系统性战略指引;创新管理匮乏,产品和服务形态严重老化;营销能力不足,“老字号”品牌挖掘与推广乏力。
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张建华说,一些企业好不容易获得了省、市两级“老字号”,却只在墙上挂挂,未做进一步的内涵挖掘、文化关联与宣传推广,有的“老字号”甚至未老先衰,十分可惜。以公盛酿造为例,“老字号”有了好产品,包装却十分简单,始终卖不起价钱。这是一个讲究网购、互动和体验消费的时代,连吃饭消费都要讲文化味,如果只盯着产品质量本身,好酒也怕巷子深。
“老字号”转型机会来了
市商务局副局长、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主任汤晓元认为,“育鹰计划”的推出,正是看到了“老字号”遭遇的资金、管理、人才、市场等瓶颈问题具有一定共性。而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仅靠“老字号”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已很难解决。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加以引导和扶持,助其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从近3年资产规模、营销规模、利税规模、就业规模同比增长明显,希望政府扶一把且从做大愿望强烈的“老字号”企业中选出一定数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汤晓元说,浙中商贸业大发展,给“老字号”“二次创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全国首创的浙中购物节迄今已连续举办10届,我市的消费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增速居全省第二位,金华已成为继杭州、宁波、温州之后全省第四大商业中心。
目前,我市正重点实施“商贸富市”战略,预计到2015年市区商贸服务业增加值达350亿元,年均增长12%,占GDP比重达52%以上。因此,“老字号”企业要勇于创新开拓,与商贸、文化、旅游紧密互动,不仅要有作为,更要有大作为。
“育鹰”方案量身定制
目前,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正在起草“育鹰计划”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准备加大对“鹰苗”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今后,“鹰苗”企业在商业和管理模式创新方面将获得一定补助,服务中心还将为企业提供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推广、成果展示、“老字号”文化汇展等活动。
一方面,在初步会诊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团队为选中的“老字号”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育鹰”方案,同时,利用服务机构资源为其提供金融、市场、科技、法律、人才、管理、政策等个性化服务,着重破解“老字号”企业在资金、成本、人才、市场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育鹰计划’不仅仅帮助“老字号”企业实现规模快速提升,对管理水平也将是一次全面优化。”汤晓元说,“育鹰计划”将充分利用现有扶持政策,协调好服务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开展全程跟踪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的培育,发展壮大一批,做特做专一批,放开搞活一批,使‘鹰苗’企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产、营销、利税和就业四大指标明显提升”。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