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幕府三工园”于2007年7月正式揭牌,到了2011年5月,幕府山画家村拆迁,近40位艺术家们不得不各奔东西。一年之后,2012年的5月,方山画家村逐渐显山露水;到了今年的1月18日,位于句容的可一艺术区(含画家村)又正式挂牌。这两个画家村主要具备怎样的特点?经营者依据着怎样的理念?怎样才能让艺术家们避免高额租金和商业化的压力呢?记者采访了第一批入住方山画家村的油画家赵净与可一艺术区的负责人钱晓征。
方山画家村两年免租
可一画家村让画家介入设计
2012年5月已开始入住的南京方山艺术营近日正式开园。如今的方山艺术营聚集了油画、国画、雕塑、摄影、陶艺、装置等六大类艺术家,包括油画家盛梅冰、沈敬东、张放、赵净、杨思明,国画家靳卫红、雕塑家王洪志、陶艺家朱江龙在内的50多位当代艺术家。
油画家赵净告诉记者,“还有些艺术家想搬过来,但是房子不够,后期可能还会增加一些。”每位艺术家都有一个180到200平方米的工作室。同为60后、70后,他们平日里闭门创作,累了还能串串门聊聊天。”两年来,离画家工作室不远的两栋小楼改造成功,有了机构进驻,有剧场,还有咖啡厅、餐厅、画廊及艺术馆。“来了朋友,带到咖啡馆坐一下,画廊看一下。这里安静祥和。前两年到现在都免费对画家开放,过阵子要收租,但是租金每天每平方米两到三毛,很便宜。”

方山画家村
钱晓征则介绍说,位于句容宝华的可一画家村一期签约四十位画家,四十间画室,由可一画家村的首批村民、艺术家徐弘、陈辉、赵勤等,组成村委会,从画室设计、建造、定价到园区整体规划等,村委会成员全程参与。与画室相配套的还有超市、餐厅、咖啡吧、书店、画材店、花店等等。画家村绵延几十公里,白墙灰瓦,有山有水,园区最大化预留出公共空间,今后可由艺术家们根据环境来创造和摆放他们的艺术品。有着4000平方米展厅800米展线的可一美术馆,结合园区内的艺术交流中心,定期举办艺术展览、艺术论坛和艺术交流活动。
国外艺术区考察
也有商业化严重趋向
赵净走访了迪拜和意大利的一些艺术区,发现迪拜的一些艺术家工作室是由政府出资支持的,但规模偏小。而作为文艺复兴之地的意大利,到处都有艺术家工作室,反而没有群落现象。
钱晓征去年专程美国考察,她对洛杉矶某个艺术区印象深刻:“那里很偏僻很清净,没有人潮涌动的景象,工作室对不算多的客人开放,陈列的作品也很不错,个性风格鲜明,不像国内一些艺术区,看来看去,都一个嘴脸。”
到纽约的当天,她还直奔著名的苏荷艺术区,结果却很失望,因为:“没有看见艺术,满眼都是商业。建筑、街道都很棒,只是,走遍所有的街道,没有看见一家艺术家工作室或者画廊、艺术机构,到处都是LV、Chanel,Versace;等各种奢侈品专卖店,跟之后所见的曼哈顿第五大道没有什么区别。”
未来期许
靠纯粹与稳定摆脱宋庄命运
说到未来愿望,赵净说,方山画家村最初的愿望就是希望能集合江苏当代艺术力量,“打造南京的798,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文化产业基地。”不过对于总体规划,对于艺术家本身而言还是未知数,赵净说:“方山配套的成熟也要归功于政府的扶持。作为艺术家能做的,就是有个地方专心创作。对我而言,方山是比较理想的精神乐园。未来会不会商业化?……那应该会是很久之后的事。”
而作为经营者,钱晓征的目标就是将画家村做得“稳定”、“纯粹”。她说“留意一下国内外艺术区的发展过程,核心问题是稳定和纯粹。画家村的主人应该始终是艺术家,所有的机构和设施,都是围绕为艺术家服务,而不是将艺术家边缘化。所以可一画家村的艺术家工作室是有产权的。不会面临不断变动的房租和随时来临的拆迁威胁。此外,入住画家经过必要的资格审定,保证入住的艺术家基本是有创造能力的艺术家。这也能保证画家村的艺术纯粹性。”这样,南京的画家村可以走得更远一些吗?我们且拭目以待。
(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