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学毕业时,我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论城市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挑战与出路》,当时也对各类城市的房地产发展有过关注。时过境迁,笔者已在商业地产领域奋战多年,其间深入超过50个三四线城市实操项目或调研,深刻目睹中国各类型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这些年的发展变迁。在此将这些年的体会汇成这篇《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的挑战与机遇》。
一、三四线城市的分类
现在官方对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做了分类,大概分法是三线城市以地级市+少部分较弱的省会城市,如嘉兴、台州、荆州、宜昌、岳阳、中山、西宁等大约110个城市,四线城市主要为数目众多的县级市。但这样的分法实际上并不科学。
由于中西部发展极不均衡,很多长三角的小县城,其经济水平及人口消费能力,却远超部分内地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如江苏省江阴县,人均GDP达到15.6万元,而西部省会城市西安,其人均GDP仅为51086元。所以仅以城市行政级别并不能完全准确划分该城市的商业发展级别。
还有一类城市,在GDP或人均GDP上体现的并不明显,如浙江的台州市,仅看GDP,(2012年GDP也仅2927亿元,人均也只不过66545元),相比湖北的宜昌市(2012年GDP 2508亿元,人均61517元),从数字上看并没有多少的优势。但是去过台州的会对那边发达的民营经济印象深刻,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979元,是内地城市宜昌(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75元)的1.8倍。这些差异直接体现在商业地产发展水平上,笔者2010年在台州做项目的时候,台州黄岩的商铺交易价格已经达到10万元/平方,高档百货已经形成,街边店甚至有名品折扣店(奥特莱斯的雏形)。而湖北宜昌、荆州,湖南益阳,娄底,彼时在最核心的路段,商铺销售价格才刚过3万元/平方,商业仍然以传统百货及传统商业街为主,品牌更是乏善可陈。
所以我个人的体会,站在商业地产的角度,对三四线城市的分类,可以更看重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其次看消费人口基数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类指标。表现良好的三四线城市,几乎全部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福建沿海城市,这类三四线城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远超内地城市。这也许就是国有经济发达并不能带动共同富裕,私营经济更利于藏富于民的另一个解读。
二、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与挑战
1. 开发商
2. 政府规划
3. 消费者
4. 品牌商及经销商
三、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存在的机遇
1. 城市化的机遇
城市化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给商业地产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经济增长和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写字楼的需求,人口集聚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间接带来商业营业用房的需求。先要有人流的聚集才会逐渐形成商务活动,才会引起商务需求进而拉动商业地产的发展。但首先,城市化应是人的城市化而非不动产的城市化。目前,三四线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化发展的需求而非完全的市场需求,其结果就导致大量商业供应而消费需求跟不上来。但这一局面将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渐改善。
2. 商业升级换代的机遇
目前在三四线城市商业地产最大的机会,是这些城市确实都存在着商业升级换代的需求和空间,竞争也不像一、二线城市那么激烈。某些节奏踩得很准的开发商,在恰当的时机选择了恰当的地段进入了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核心位置。如果进入太早,消费需求还未体现,面临运营压力,进入太晚,往往蓝海已经染成红海,竞争已趋激烈,进入只能拼刺刀。
3. 消费意识和品牌认知的机遇
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明显,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断扩大,居民的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同时部分国际国内的品牌商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一二线城市市场空间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入驻三四线城市的意愿更强烈。肯德基、沃尔玛近年来更是深入广大三四线城市,ZARA,H&M等快消品牌已经进驻到部分三四线城市。这都对当地商业地产开发是利好消息。
作者:陈敏,历经戴德梁行、睿意德、宝龙商业集团。专注于商业地产前期策划、规划设计、营销策划,招商全程深度实战操盘。《赢商网》《联商网》《商业不动产》《中国地产市场》等多家媒体专栏作者。
- 该帖于 2014/4/1 9:29:00 被修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