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伟:养老地产或难以托付人生后半场
(欢迎关注原创微信订阅号《商业这点事儿》,xsw791011,分享推动进步……)
转型,或许是当前中国内地房地产业思考得很多的话题……方向嘛,好像“转出”多于“转入的”;从传统房地产业转向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养老地产则更是“甚嚣尘上”,如万达的文旅地产、老宋的蓝城养老地产,金科文旅、金科养生城,保利养老地产,蓝光文旅……其中“有钱银”(有钱的老年人)倍受关注。
关于转型,或许分3类:前瞻性的主动转,如万达;被动转,如老宋;多几条腿走路的,则更多。
关于转型的动因:
1、传统房地产遭遇瓶颈,大多数投资者看空未来走势。
2、中国社会已滑入老龄化时代,“银发经济”渐成社会资本看好的又一金矿。
3、适合养老地产的土地供应充足,成本低廉,地方政府甚至会白送。
4、可成规模的屯积土地,未来有想象空间,或许可以“打包到上市”,房子未建时或许股民已经掏钱买单了。
当下有成功的案例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家都才开始;当下及以前的养老院,疗养院,包括很高级很奢化的都不能算。
养老地产真的很美吗?我还真不敢苟同,以下就唱点反调,以博诸君一笑。
1、便宜且自然风物优美的土地,或许遥远;
2、遥远的地方配套基本不会好;
3、配套基本不好的地方就需要开发商投钱来砸,砸出来的东西多半没有可持续性;
4、没有可持续性的配套如何保障众多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安全;
5、没有品质和安全何来幸福感;
6、没有幸福感的东东买了之后会有好体验吗,还会有多少“有钱银”持续买单呢?
当然,以上推论或许是环扣一环的“伪逻辑”推论,在以上环节一定会有开发商拍着胸脯说我们一定高标准、高投入实施,用品牌,用“人格”、用“人力资源”来担保这里一定能成为“有钱银”的天堂……
OK,我们就当相信开发商一切承诺成真,的确“景色美,空气好,房子好,配套好,服务全”,的确为“银发族”的天堂,那么我们来想想以下这样的场景会不会很美呢?
1、早上起来,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小区里“散步的、遛狗的、逗鸟的、打太极拳的、跳广场舞的、听广播的、下象棋的、当然一定有“拄拐棍儿的”、坐轮椅的……”一水的老头儿、老太太,一天到晚除了工作人员,就是没有年青人的身影;好家伙,整个社区居民平均年纪约65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这里的确是离“天堂”最近的一群人。
2、社区里全是平均年纪超过65岁的“有钱银”,那么“银发社区”必然会隔三差五就有“上天堂”的邻居们从身边飘过或者隔三差五的救护车警报声响起;然后邻居们就在想这回又是哪家的老张或是老王挺不过这一关,驾鹤西去了……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对于大多数未把“生死看透”的中国老人来讲,会不会心因为长期唏嘘、心惊胆颤,而折寿就不得而知了。
3、整个社区全是老年人(除了护工,除了周末或节假日来“尽孝心”的儿孙们),会不会过于“暮气蔼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生活会形成如何的心境?时间都去哪儿呢?剩下的或许就只有人生的回忆了。
老年人,真的应当“与世隔绝,避世隐居”并齐聚一个社区吗?
如果我老了,肯定不会做出这种愚蠢的选择:和一大群呆呆的老家伙们呆在一起,然后等死。
因为我相信,即便未来耄耋之年的我,依然渴望年青,并确定会拥有年青的心态;同时,作为老头子的我,一定定更喜欢和年青人混居在同一个社区,每天才有机会感染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青春与活力……那时的我,皮肤或已如树皮般折皱,或许依然会对身边路过“靓影”侧目,然后感叹:“美女”从来就像韭菜一样:割了一茬又长起来一茬,割了一茬又长起来一茬……没办法,男人一生都专一的欣赏并喜欢着“年青的、身材好的、漂亮的女纸”……当然,老太太们看到健壮的小伙子们会怎么想,这个的确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本文无解。
既然我花了近20年的青春才从农村的耕地混到了城里,我坚定的认为,未来即便我年老力衰,呼吸着城市PM2.5爆表的空气,周围霓虹闪烁,“跑车”呼啸而过,我依然会选择长期呆在城里,不为别的,就为了在城里刷一下“存在感”,让我的生命和城市的韵律一起脉动;而不是年纪大了,然后“主动”被社会抛弃……
时间都去了哪儿了?当我们都长成“大叔”了,我们的父母已经老了。还好有众多的开发商有志于为“有钱银”服务……至于“有钱银”是否买单,买单之后的体验如何个人认为这真是有待观察。(谢尚伟2014年8月21日晚于美茵河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