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联商论坛 -  专业店对话 -  贴子
984  |  1

主题:梳理四类新兴娱乐业态 零售业如何结缘娱乐?

小猪bob

积分:80758  联商币:37801
  |   只看他 楼主
梳理四类新兴娱乐业态 零售业如何结缘娱乐?

一批又一批的KTV品牌陨落是传统娱乐业态老化最明显的痕迹。桌游吧、撕名牌等新兴娱乐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经营模式不成熟、面对客群不够稳定等因素,不菲投资后依然悬了一柄随时斩断财路的剑。北京商报记者梳理了四类新兴娱乐业态的前世今生,寻找与商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娱乐项目投资的破冰点。

桌游吧:保持新鲜是关键

桌游的种类很多,有推理类、策略类、拍卖类、角色扮演类、谈判类等,规则各异,而道具一般是以卡牌、棋子和骰子为主。2000年前后,桌游传入中国,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被广为接受。

大约在2011年,桌游吧如疯草一般挤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寓一隅、商圈边缘,甚至居民楼中都能看到桌游吧的招牌。不过,仅仅两年时间,市面上80%的桌游吧都被迫关张,剩下两成也处于苦苦支撑的状态,仅有很小一部分能维持良好水准。

经营桌游吧的店主王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桌游市场刚刚兴起时,玩一天只要15元钱,许多人为了尝鲜都愿意过来试一试。但暑假结束后客流量一落千丈,只有周末稍微好一点。同质化竞争导致价格始终难以提高,饮料零食等附加产品也不好卖。依靠着良好的游戏体验和老客户的支持,王先生的店勉强撑过了桌游业的寒冬。

“我的桌游吧目前已经扭亏为盈了,因为这些年积攒了一些老客户,对于老客户有一定程度的优惠。每到节假日都会来我这聚一聚,也愿意把他们的朋友带过来。我们也推出了团购,希望把桌游吧打造成聚会场所。”王先生说。

不过,小小的店铺并不能赚到大钱,甚至达不到“小富即安”。“现在妻子怀孕了,喜悦的同时经济负担也在加重。现在的桌游市场我很清楚,黄金期已过,在走下坡路。不过‘知天易,逆天难’。”王先生坦言,自嘲般地念出了难挽蜀汉的诸葛亮的台词。

撕名牌:也许只是一阵风

以撕名牌为专营业务的店,目前在北京并不多见,不超过10家。在位置选择上基本都是交通比较便利,但很少选择核心商圈。与《奔跑吧兄弟》更加接近的场地设置是消费者更加青睐的,这就需要有更大的场地。若场地小,则需要在游戏规则上更加吸引人。除此之外,据撕名牌店主刘静介绍,这种业态除了人员和场地费用,宣传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撕名牌店的投入与其他娱乐业态相比门槛并不是很高。两小时一场的翻台率比较高,游戏性质更是限定人数多才能玩,加上整个行业的定价普遍比较高,最低100元/人/场,价格高的甚至接近300元/人/场。这意味着较高的回报率,但同时也意味着回头客的几率比较低。刘静看来,这个行业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这种新兴的娱乐业态通常只是流行一阵子,就像密室,现在北京大概有200多家,但是几乎每个月都有停止营业的。

业内人士指出,现在撕名牌这个娱乐业态虽然处于发展扩张期,将来会有更多资本涌入,但因为其受欢迎程度受节目热度的制约,所以什么时候不再受欢迎是个未知数。刘静表示,不清楚当这个节目热度退却了会是什么情况,也许热度只能持续半年。因为4月第二季开始播,完结时间在6-7月,夏天大家更倾向于出去玩,而且这个游戏运动量大,会出很多汗,可能大家会反感这个游戏。

私人影院:靠资金支撑

目前,北京稍具规模的私人影院不超过50家。“私人”属性注定了其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强的体验感,也意味着其较高的消费定位。能坚持运营下来的私人影院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地理位置较远的地区开店,降低成本和消费定位维持运营;另一种是选择投入更多资金,选择更为靠近核心商业区的地区开店,更加注重私人的体验感以及多元化的消费方式。

现在私人影院已经不局限于观影的体验,而是具有更强社交功能和提供更加私人化的平台。

与最早的私人影院相比,新型的私人影院更加注重“私人”体验最大化。某知名院线品牌日前进军北京市场,据了解,该品牌目前在全国15个城市都开设了私人影院。这意味着成熟的私人影院品牌已经进入北京市场。

对于不同的市场,该品牌有着不同的战略调整。考虑到北京市场对“私人”体验较高的需求,该品牌负责人介绍,北京店除了可以观看院线同步的影片,喜欢拍微电影的爱好者可以选择艾米为院线平台,播放自己的作品,也可举行小型明星见面会、电影主题沙龙、商务及生日聚会,并可结合电影主题点餐等。

业内人士指出,这是私人影院领域的洗牌过程,较成熟的私人影院品牌进入市场会增加私人影院业态的竞争,功能趋势上会与影院能提供的功能越来越趋同,但体验更加私人定制。若想进入这个市场,就需要更加系统的运营、更大的资金投入、注入更多“私人”化体验感的项目。这同时意味着更高的消费,消费人群更加高端化。未来市场有多大还需时间的考验。

网咖:随时到来的“紧箍咒”

网吧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997年,网吧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悄然兴起,无论是商业中心还是社区周边,大大小小的网吧数不胜数。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营业执照的黑网吧,环境非常差,老旧的鼠标及键盘上沾满烟灰、灰尘甚至是一些更恶心的东西,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掩鼻的气味,孩子们的眼睛却死盯着屏幕,丝毫不为所动。

“蓝极速事件”成为网吧的转折点。2002年6月16日,两名少年因与“蓝极速”网吧的服务员发生纠纷,恶意报复纵火致使25人死亡、12人不同程度受伤。该事件使得国家对网吧加大了监管力度,全国网吧行业开始走向连锁化。经历了黄金五年后,随着家用机的普及,网吧逐渐走向衰落。

2014年11月,文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工信部联合发出通知,调整网吧行业管理政策,全面放开网吧审批并力推网吧行业转型升级,念了十余年的“紧箍咒”终于解除了。通知解除了总量和布局要求,网吧内的电脑数量、营业面积、单机面积限制均被取消,并鼓励多元化经营。

如今,年轻消费者追求体验性和附加服务,转型成网咖的小型网吧可谓应运而生。然而,体量小、收费高是网咖的弊端,缺乏创新的开店模式让网咖陷入同质化发展格局,若不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网咖将面临着难以盈利的困境。

(北京商报 记者 李铎 肖鹏 赵子航)

回顶部

  快速回复 高级回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Ctrl+Enter直接提交帖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