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联商论坛 - 资料共享区 - 购物中心 - 资料
txt

 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

  (一)轨道交通

  1.线网建设规划

  积极推进基本网络项目建设,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相关项目的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项目16项,线路长度约385公里。其中,“十一五”结转项目4项,线路总长137公里,车站71座;“十二五”开工建设项目12项,线路总长约248公里,车站154座。

  到2015年底,力争使网络运营线路总长达到600公里左右,车站总数达到375座左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轨道交通服务覆盖面和网络化水平,服务大浦东、城市副中心、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有力支持郊区新城、新市镇的发展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高人口疏解能力,进一步提高郊区轨道交通通达率,确立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地位。

  2.衔接配套规划

  在完善轨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在枢纽设施、运营组织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扩大增强轨道交通网络的辐射范围和辐射能力,提升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服务水平。

  重点强化轨道交通与客运交通枢纽的衔接。在轨道交通线路进行前期工可研究和初步设计的同时,同步组织开展公共交通配套规划,明确各站点的衔接交通方式和需求、设施规模、设置要求和配套方案等,为后续建设提供依据和支撑。优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衔接,减少步行距离,公交中途站距离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距离原则上不超过50米;完善轨道交通应急公交配套服务。根据轨道交通站点所在区域的功能和客流特征,设置相应等级和规模的出租汽车站点。结合枢纽建设,优化“P+R”公共停车场的布局和规模;落实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配套和建设。

  (二)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1.枢纽建设规划

  继续推进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枢纽功能,确保枢纽按规划功能和规模实施建设,充分发挥枢纽“锚固”公共交通线网以及中心城内“组网”、外环以外“扩网”的作用,实现枢纽多方式转换、多方向转乘和多层次转运的功能,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多方式有机衔接、换乘便捷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体系,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之间、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之间的高效换乘。

  “十一五”重点建设的60个枢纽全面建成投运,对受综合开发建设进程影响、为确保世博交通需求建设的临时过渡枢纽,依规划将其逐步实施为永久性枢纽。

  规划新开工建设枢纽60个以上,为促进郊区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铁路和轨道交通公交配套、实施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坚实支撑。结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成投运,不断优化调整公交首末站设置,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实现约900条次公交线路进入枢纽站。

  2.枢纽衔接配套规划

  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同步完善信息化设施和智能调度系统,减少换乘距离和等候时间。落实客运交通枢纽无障碍设施建设。协调推进枢纽周边配套道路系统建设,完善交通组织,方便公交车辆进出枢纽,避免较长距离绕行,提升公交线路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铁路配套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衔接服务。结合闵行、宝山等区的实践经验,加强枢纽内公共租赁自行车配套,扩大服务网络,完善交通微循环。

  根据不同区域的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合理确定枢纽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规模。内环内依托枢纽提高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以及地面公交不同线路之间换乘的便捷性,并满足慢行交通换乘公共交通的客流需求,配套建设非机动车停车设施;部分枢纽引入周边占路设置的公交线路,逐步减少现有占路设置的公交首末站,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内外环间突出枢纽的多方式换乘、多方向转乘和多层次转运功能,满足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紧密衔接的要求,为地面公交线网优化调整提供基础条件,配套建设相应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出租汽车候客泊位等。外环线附近的部分枢纽配套设置一定规模的机动车停车泊位;部分枢纽满足对内对外交通的衔接转乘需求。外环线以外区域结合郊区新城、新市镇及轨道交通等建设同步实施客运枢纽建设,通过枢纽扩展地面公交线网,形成市通郊线网,郊通郊线网,城、镇、村延伸网和新城镇线网,以多层次、深覆盖的公交网络增加居民出行的便捷性,并通过枢纽建设,形成综合服务配套功能,引导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0 0
此资料没有附件可供下载
全部评论(0)

相关资料


共享者  Harujun酱  的其他资料

管理员:X.W.   QQ:2774698110  电话:0571-87015503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ICP证:浙B2-200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