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中国书业企业目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但在实施信息化战略时,有许多企业或多或少地走了些“弯路”,其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没有确定的回答,是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差异很大。但是,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企业澄清一些误区。我这里提出的十个困惑,未必全面,但我将尽力把这些问题说清楚,供大家参考。
困惑一 用信息技术再造管理,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应管理?
信息技术和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可以提升管理。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不同阶段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是不同的。比如在初级阶段,可能用一些技术适应管理的需求,逐步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用信息技术再造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以出版社为例,它自身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的信息化,比如电子书、网络出版等;另外是服务的信息化,比如对教师学生的服务需要一整套的技术支撑。现在国内很多出版社也都提出要做内容提供商的口号。但大多企业还未做到用信息技术再造管理流程。
困惑二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这个问题表面看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管理是靠人来创造的。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一个企业是“人治”型的,没有什么规范,流程也很随意,那么进行信息化时过度强调人的作用,往往对信息化没有好处。现在很多专业软件本身带有一定的先进性的管理模式,但是如果不顾企业情况,就盲目引进,也有很大的问题。
困惑三 强调行业的特性,还是强调先进的管理要求?
这样一个困惑在书业特别明显。出版业从流程上看,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传统行业。但是退货影响到回款、单品种核算等一系列管理环节,这些问题给出版企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出版企业是以创意为生的行业,有些环节并没有非常严格的工艺要求,灵活性很强,比如编辑工作。而且每家出版社的专业又不同,产品线、产品特性也不同,甚至不同出版社对三审三校的含义和运作方式都不同。这对倾向模式化管理的信息管理造成一定困难。我认为,这样的企业,这种管理方式的突出特点是“散”,工作的流程应该规范,但是前端适当顾及特殊需求。
困惑四 模拟手工的工作方式,还是定义新的工作方式?
新的工作方式虽然看起来好,可是风险比较大。大家认为模拟手工的方式容易上手,通常喜欢这种系统,可是这样的系统到了一定阶段就不适应需求,重新定制新的系统,往往花费更大的力气,成本也高。
困惑五 采用最新的技术,还是采用最通用的技术?
理论上是新技术好,但是采用通用技术的成本低、风险小。每个单位都有一定的运行惯性,但是像编务这样的岗位要填写各种单据,有时同样的单据要填写几十遍。这样的工作方式还有必要沿用吗?各种单据之间有关联性,完全可以用电子单据来代替。我认为,书业企业还是要不断尝试新东西,而实施上用迂回的方式比较好:先用通用技术,部分实验新技术,降低风险。
困惑六 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还是利用现成的解决方案?
定制的好处是量体裁衣、迎合习惯力量、运转阻力小,但缺点是开发周期长、费用高。而且,定制与人关系很大,现在人员变动很大,一旦关键人发生变化,后期的工作谁来做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举例来说,某出版社自己聘人定制系统,可是开发到中后期,这个人离职了,整个系统突然没有人来继续开发了,别的人接手也不清楚整体的思路。这样一来,投入巨大的系统就陷入瘫痪,大量资金被浪费。如果采用通用的理念,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部分定制,就可以依靠行业通用技术整体发展的机会不断升级维护,我认为这种方式比较好。
困惑七 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源进行,还是依靠外部的资源?
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出版业的很多环节开始外包,比如美编等。现在实施信息化技术外包的也不少。但是,技术可以外包。如果要做网络出版等与核心出版业务有关的,一定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免资源流失。
困惑八 信息化建设是一次性投入,还是长期的投入?
大多企业的实力都有限,想一次性投入是大部分人的想法。我们收年费的难度一直比较大,这也可以看出大家的想法。不过信息化水平日新月异,外界不说,书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进步也很快,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可能还是不行。
困惑九 追求功能点的完善,还是追求系统的高度集成性?
这个从整体上讲,还是应该高度重视集成的。出版社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东西,自己用着都挺满意,但有可能形成“信息孤岛”,如书目信息不统一,下游书店感觉很混乱。某出版社编、印、发各有一套体系,要我们统一起来,可最后还是没办法,不同开发商的产品真的很难完全整合在一起。所以,我觉得,功能点的完善和系统高度集成这两个东西应该有机地结合。
困惑十 满足现有的应用需求,还是满足未来的应用需求?
建设系统应该稍微考虑长远点,这与第六个问题有一定关联性。每换一次系统,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人员培训、习惯培养等,短时间内会影响到企业效率。所以,经营者最好在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有一点前瞻性,这样就可以避免频繁更换系统带来的诸多麻烦。
所以,我对企业信息化工程提出的忠告是:领导全面支持,始终如一;业务导向,管理革新与信息化并举;建立业务规范,而非顺应业务习惯;重视人的主体作用,不要压缩人员培训的费用;树立全员参与意识,不要将没有经验的人放到关键的岗位上;既要从容,又要紧迫,长远规划,循序渐进,建立可成长的系统;高度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必要的责任制度;建立系统的目标并对照衡量系统的性能;寻求专业的帮助,但是系统不能医治百病。
(中国图书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