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3:00,“2002国际流通现代化——北京论坛”主办方北京市商委在北京饭店为媒体召开了特别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由马宁(北京市商委主任助理, 图中左一)主持,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北京市商委主任梁伟、副主任龚丽、副主任卢彦(从左到右)。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来自在京40多家媒体,联商网作为唯一的网络媒体和唯一的外地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首先由北京市商委副主任卢彦博士为与会媒体作了“迈向现代化的北京流通”的讲话。
卢彦博士首先介绍了目前流通业的状况和在首都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并展示了未来几年北京流通业的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实施步骤。
随后就开始了记者提问阶段。
北京日报记者:过去两年北京流通业的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明年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这种增长的支持和动力是什么?
梁伟:北京流通业在今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这种高速度是由原因的:首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一个1000多亿的巨大的消费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方面有国内经济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国际资本的进入也促进了这种发展。另外,直接的原因是北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也带动了流通发展。当然,企业势力也在增强,同时政府也为流通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记者:北京的三地一港物流规划是否会造成重复建设?
卢彦:三个物流基地一个顺义的空港物流基地,这是以北京机场为依托;一个是马驹桥物流基地,是公路物流为主;一个是房山丰台的物流园:以铁路为主,以公路为辅助。这三大项目的支持要素不同,是相互补充的。
一港在十八里甸,依托朝阳海关物流口岸,目前和天津港达成协议,实现异地通关。
记者:如何理解商委提出的“引进一个品牌,提升一个行业”,如何实现本土零售企业的提升?
梁伟:对外开放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但引进外资业态是根据北京的商业现状和法律法规基础上的有序开放。我们希望借此实现北京流通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流通现代化。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要注重国内企业的提升,他们是相互促进的。我不认为会对本土商业有一个毁灭性的打击。目前外资商业比例还不到5%,再提高一些没有很大问题。
记者:首联重组进展如何?
龚丽(首联董事长):首联由5家连锁企业联合而成,目前正处于资产认定阶段。
物美的退出主要是避免同业竞争的问题。今后首联将和国外大的零售品牌合作。首联的主力业态定位大卖场。
联商网:我们来自浙江,联商网为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的网络直播。两个问题:一个是引进外资品牌后,商委是否会按照市场的原则让本土的零售企业自己竞争提升呢?还是政府会提供有些帮助,具体措施会有哪些?还有一个问题,虽然目前北京零售业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是否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梁伟:入世以后,方向是明确的,实行的是国民待遇,我们会按照市场的方式做事。政府在市场失灵时才会出现。我不认为外资进来后,北京的本土商业将出现没有竞争力的情况。因为竞争,本土商业才会有提升。
北京市政府已经将流通业作为北京的支柱产业。至于制约因素,我认为有如下:
一是我们对流通对生产的拉动作用的认识还不够;二是对流通的发展趋势和新鲜的东西了解不够;三是具体的一些问题,如规范便民的流通网络和城市环卫规划的协调问题;四是对什么是消费的发展和潮流的了解还不够。
北京广播电台记者:北京流通业的投资总规模有多大?内外资的比例如何?内资企业是否有兴趣?
梁伟:不完全统计,30多个大项目,包括各种业态,总投资规模超过200亿元,明年会实现很大一部分。
资金来源,包括外资、各种所有制的国内社会资金。民间投资对流通业的热情是空前的。明后年将是北京商业发展最快的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