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这次在海南博鳌召开“中国商业流通业2003博鳌峰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加入WTO后,国内流通市场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民族流通业的发展面对白热化的竞争,中国民族商业流通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下面,我就加入WTO后中国民族商业流通业目前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环境谈一些看法。
一. 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的战略格局
现代商业流通业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核心与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众所周知,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因此,它控制着市场,决定着生产,影响着金融。现代商业流通业的本质特征,是通过集中采购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构建整个市场的流通体系;通过控制流通主渠道决定着制造业、影响着广大消费者、主导着消费市场;而且现代商业流通企业又掌控大量现金流的流进流出,进而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正因如此,在中国加入WTO谈判过程中,流通业与金融业、电信业并列为谈判的三大焦点。
从现实角度看,现代商业流通业已经成为全世界财富聚集最快的行业。在世界500强排名中商业流通企业占到10%,在美国50强排名中占到20%;在2001年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前10位中有6位来自流通企业。近两年,中国已经出现了年销售额百亿的连锁商业流通企业。据国内经济学者预测,在未来五年内,销售额1000亿的中国企业将率先出现在现代商业流通业。由此可见,掌握着第三方巨额利润的现代商业流通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和经济命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流通企业们在划分完发达国家市场的势力范围后,已经在大规模争夺新兴市场,实现其全球一体化战略。在全面掌控拉美国家流通市场后,它们的重点目标转向了正在逐步开放的中国流通市场,一旦掌握中国流通市场的主渠道,外国流通企业就能实现其整体战略目的,就将主宰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中国的商业流通企业才刚刚起步,还不具备与外国大型跨国企业竞争的实力,如果得不到社会各界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流通企业就不可能发展壮大,更不可能由本国企业主导本国商业流通的主渠道,这一现象令人深思,催人猛醒。
二. 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发展的主要误区
现代商业流通业是劳动密集型、管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综合性产业。现代商业流通渠道的建立,通过商品的流通进而带动资本的流通和信息的流通,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位一体的流通体系,它将对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是,还有很多城市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现代商业流通业将逐步取代传统商业流通业,对现代商业流通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商业的层面上,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现在不但有不少人还不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流通的重大作用,反而热衷于大肆发展那种带有集市贸易性质的落后的各种各样的‘商厦’、‘商城’。再不猛醒,就难免面临‘全军覆没’的命运”。
三. 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的发展状况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零售业的增长大大高于GDP增长,在过去的5 年中,以连锁零售业为代表的先进业态成长速度又远远超过整体商业的成长。在这种形势下,一批代表先进业态的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企业正在崛起。
然而,在中国现代流通企业快速成长的同时,外国大型流通企业大举进入中国,他们进入的速度与深度已经大大超过中国关于WTO的承诺。尽管有政策门槛的限制,但外国流通企业通过大量违规操作蜂拥而进。据不完全统计,外国公司已在中国建立300余家大型零售企业,其中90%是违规建立。业内人士都知道,外国流通企业变相违规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一些外资企业实行“一夫多妻”制,搞了许多合作伙伴;一些外资钻政府规定的空子,搞假合资和假内资;还有一些外资寻找国内非零售企业合作,不让中方参与经营管理,使中方法定持有的35%股份的否决权形同虚设。
目前,在开店数量上,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已经从进入期转向全面、快速的扩张期,无论是实际开店数目,还是计划开店数目都大大快于中国流通企业,并且单店规模也远大于中国企业。竞争最为激烈的是大卖场的高端市场,外资所控制的份额占到5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中国零售企业实际上是在中低端市场扩张,而高端市场已经失守,随着高端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中低端市场将逐渐萎缩。所以,高端市场的竞争已经成为中外零售企业之间的生死之搏。
四. 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流通企业已经形成领先优势。从争夺最为激烈的高端市场来看,无论在大卖场的布点数量上,还是实际的销售额上,外国公司在零售高端市场已占主导地位。在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诸多方面,外国零售企业的优势更为明显。其通过全球计算机网络的统一管理,使管理成本大大降低;通过全球采购,得到其供应商的折扣和返佣;通过高薪或者各种手段挖走中国零售企业的优秀人才,此外,由于其资本雄厚,可以在先期进入时实行亏损战略等不公平竞争手段,抢占中国市场。
连锁业是1+1大于2而且可以无穷大的行业,因此扩张的速度和规模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流通渠道的优先控制权决定着未来谁是赢家,而这个行业就是赢家通吃。国际有关咨询机构和中国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不到5年,中国大中城市的市场格局为:外资大型流通企业将占有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完全掌控中国的流通主渠道和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占有30%的市场份额;中小流通企业占有10%的市场份额,而且,前5位的零售商将都是外国零售企业。
五. 外资控制中国商业流通市场的后果
我们各个层面的很多人并未充分认识到,外国流通企业主导中国流通领域的后果是什么,没有清醒的危机意识。在未来几年内,外资一旦控制中国的流通业,等于掌握中国的经济命脉。
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现实看,商业流通业对外开放不到10年时间,本国的流通企业全军覆没,流通领域完全被外国流通企业所掌控,这些外资流通企业现金流的大进大出,造成本国金融资本市场的波动,本国政府基本上失去调控经济的主动权。特别是巨额现金流对资本进出、外汇、利息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导致和加剧这些国家不断产生金融危机。
拉美教训值得引以为鉴,如果中国商业流通业同样被外资掌控,势必左右我国制造业,影响我国金融业。那么,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将受很大局限,国家经济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所以,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中国流通领域的严峻形势,中外流通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一般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战略战争。
六. 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业的政策环境
与外国流通企业几十年建立的综合实力相比,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企业以十年时间所积累的能力很难与之抗衡,这种竞争无异于重量级拳手与轻量级拳手之间的不公平比赛。
中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WTO组织的,因此争得了有限的对本国企业的保护期。中国有关主管部门要在短短的保护期内,以法律规定的保护条款,尽可能的给中国企业赢得时间,创造均衡竞争的经济环境,这是中国流通企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所以,我们必须要严格地按照加入WTO的自我保护条款,严禁对外国流通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绝不能提前全面开放,更不能允许外资企业违规开店。否则,中外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没有公平、公正可言。
中国对外资企业的适度开放,目的是让中国商业流通企业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民族商业流通业的发展,如果开闸放水而淹没自己良田,那是本未倒置。因此,国家应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开放服务贸易持理性态度,有计划的逐步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规则。
扶植本国成长性良好的企业,并不等于是保护落后,因为双方的量级相差过于悬殊,短期内的扶持是为了中国现代商业流通企业更健康、更长久的发展。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未来几年之内,中国民族零售企业中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流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使我国的商业流通企业能够掌控我国的商业流通主渠道,维护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市场,我们欢迎外国公司到中国来投资兴业,按照中国加入WTO的规则,在市场份额和经济资源等方面与中国企业展开合作和竞争,寻求我们的共同发展。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