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商资讯  带你解读不一样的零售业
联商首页 -> 资讯动态 -> 正文

常山县供销社汪世田:审时度势 服务“三农”

审时度势 服务“三农”努力承担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重任
——常山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我们常山县供销社自2001年试点创办农村专业合作社以来,在各有关部门、乡镇的配合协助下,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兴办专业合作社为抓手,先后组织兴办了招贤宝新食用菌、新昌绿玲珑茶业、阁底天一胡柚、白石原野土鸡、钳口新翠西瓜、天马潜龙水产品等22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近2000户,社员股金250余万元,全年帮助农户加工、销售柑桔胡柚超60000吨;养殖、销售土鸡约20万只,生猪4000头,各类食用菌栽培量达100万瓶(袋);发展茶叶、油茶林基地种植面积20000余亩,淡水鱼等水产品养殖面积1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0多户,为农增收近500万元。县供销社也因此成为发展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牵头部门。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明确工作重点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断反映出来。与此同时,由于供销社前些年在服务发展农村经济中作为少作用小,在有进有退中不自觉地成了全面大撤退,基本放弃了农副产品经营,农资供应服务功能弱化,供销社社有企业和基层社为农服务能力急剧衰退,与“三农”关系逐步淡化,社会地位下降,供销社的存在价值成为社会各方面议论的焦点,广大干部职工对供销社前途也感到迷茫。面临着生存和消亡、发展与倒退的抉择,如何抓住机遇,增强服务功能,使供销社在农村经济的大舞台中站住脚跟,进而不断拓宽生存空间,求得发展和壮大,成为摆在全县供销社每个干部职工面前一个严峻的现实课题。
2001年省政府召开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并就供销社的生存和发展展开了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供销社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三农”服务是它的唯一宗旨。坚持宗旨,不是一句口号,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要从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做起。当前,农民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农产品卖难问题,是农民的增收问题。供销社要努力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难得的机遇,找准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切入点,把兴办专业合作社作为基层供销社改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积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各种有效服务,才能扎根于“三农”,立足于社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农民的拥护。否则,一旦失去这个机遇,供销社将一事无成,最终失去存在的必要。认识统一后,我们确定用三年的时间,结合基层供销社的改造, 集中力量抓组织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切入口,全面促进供销事业的发展。

二、抓住机遇, 主动服务,重塑供销社形象
2002年初,常山县政府下达了上半年重点工作分工抓落实责任分解意见(常政发[2002]1号),指定“大力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拓展市场的能力”责任单位为县农办、农业局、供销社。接着县政府与全县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将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纳入乡镇农业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要求每个乡镇兴办一至两家专业合作社。我们感到,县政府对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时机已经成熟。供销社必须抓住机遇,主动出击,有所作为。要充分利用供销社在信息、人才、设施、经营等方面优势,及时抓住全面实施社有企业和基层供销社改革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基地、联农户、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服务,帮助农民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农民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解决农民面临的“结构难调、市场难找、效益难提高”的突出问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作出贡献,从而重塑供销社的新形象。为此,我们制定了《常山县供销社专业合作社2002—2004年发展规划》和《常山县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与管理办法》,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个基层供销社,并与基层供销社主任目标责任制考核相挂钩。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分管领导、职能科室、基层供销社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加强组建工作指导,将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条件、关键环节、操作程序等编印成资料分发给全县各乡镇和种养、贩销大户等,全年发放各种资料近500份,接受乡镇干部和农户咨询200余人次。广泛宣传发动后,乡镇领导、龙头企业、种养贩销大户纷纷到县供销社咨询,要求帮助组建专业合作社。县工商局根据省供销社和省工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和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若干意见》(浙合指[2001]49号)精神,明确规定我县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必须取得县供销社的同意,方能办理有关手续。由于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各部门的支持,全县很快形成了一个县供销社组织指导,基层供销社,龙头企业,农村种养、贩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技师,经营能人,下岗职工,退伍军人,村干部及农村妇女骨干等各种力量牵头兴办专业合作社的热潮。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促进供销事业发展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胡柚、食用菌、山茶油等地方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拳头产品组建专业合作社,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一是改造了基层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的基层供销社全面完成了改制工作,并保留了一批社有资产。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社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造。青石供销社收购站以6万元评估价参股青石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阁底分社棉花仓库整修后用作天一胡柚专业合作社加工场;芳村供销社农资门店以5万元评估价参股农资综合服务社,新昌分社门店以2万元评估价参股绿玲珑茶业专业合作社;白石中心供销社龙绕农资仓库以6万元的评估价参股源浩胡柚专业合作社等。供销社各种生产要素被激活,形成“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联结成了可能,改变了过去单纯“一买一卖”的关系,开始与农民社员之间建立了利益联结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一步密切了供销社与农民的联系。并切实改变了供销社过去坐等服务、坐吃祖产的被动局面,在主动服务“三农”中得到了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开展工作更加容易了。
二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村专业合作社按照市场需求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它不仅解决了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进入市场的问题,而且也使加工企业和市场在农产品需求上,得到了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保证,使农产品获得了较高的价格,农户得到了实惠,专业社也获得了理想的效益。
三是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受到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2002年7月,县政府下达下半年重点工作分工抓落实责任分解意见(常政发[2002]41号),明确由县供销社牵头“大力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拓展市场的能力”。从年初指定农办、农业局、供销社三个责任单位,到年中明确供销社一个责任单位牵头办专业合作社,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我们体会到通过创办专业合作社,供销社重新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密切了与“三农”的关系,地位和作用得到明显提高。在今年初全县机关干部大会上,县委书记黄锦朝对我县供销社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工作,下一步我们打算从两方面做好巩固、发展的文章:
第一是抓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一是要制定规范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合作经济组织与社员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各自的行为,把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办成与社员联心联利的紧密合作的经济组织。二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社员享受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增值后的二次返利。正确处理好合作社与社员的分配关系,把社员的利益分配放在首位。三要建立诚信约束机制。通过签订合同、协议、契约等形式,明确责、权、利,社员生产信息、技术等由专业合作社提供和指导,社员所生产的农产品由专业合作社优先收购,避免原先订单农业中较易出现的不守信用的现象。四是要加强指导,精心培育。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是抓行业联合,做大做强。常山县是“胡柚之乡”。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胡柚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也出现了乡乡创牌、村村创牌和竞相压价的混乱现象,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为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和节约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益,做大、做强常山胡柚品牌,对全县十三家胡柚专业合作社进行整合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正着手组建一个集生产基地、专用肥生产企业、包装企业、运输企业、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等近二十个相关企业组成的行业联合体——常山胡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常山县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充分发挥供销社的联合优势、资产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振供销社雄风,促进供销社事业的发展。

-联商网浙江慈溪现场报道

欢迎关注联商网,扫一扫关注【联商网微信订阅号】

我们只为您推送最真实,最有价值的行业资讯

发表评论

+1个金币
精彩评论
全部评论()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赶快跟帖哦

新闻关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