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德清县供销合作社和全省许多兄弟单位一样,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与骄人的业绩,也经历了艰难的岁月。到1998年底,全系统下属98家企业中处于歇业或半歇业的就有55家,下岗人员732名,资产负债率高达89.79%,大部分企业不能正常发放退休人员工资,在职人员生活费也无法保证,另有7500万元的农民股金和社会集资款无力兑付。一时间群体上访不断,法院传票不断,催债人员不断,一度成为全县最不稳定的重点部位,供销社的整体形象在政府和群众心目中一落千丈。
近几年来,我们以深化改革、盘活资产为抓手,做好减员、减债、减负文章,逐步走出了困境。截至2002年底,分流人员1961名,支付各类费用2273万元;同时挖潜筹款,多方协调,一揽子清理了拖欠金融机构贷款债务6500余万元,改变了欠债大户的不良形象;到今年春节前,共兑付农民股金和社会集资款7000万元,困扰供销社多年的隐患基本得到消除。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的看到,解困难,发展更难。就在我们清理债务,减员减负的同时,供销社的家底也基本损失殆尽。要想重塑形象,再图发展,必须要在“四项改造”上下大力气,做新文章。我们在县委县府领导的直接支持下,用好用足对供销社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组和新办了5家公司,2个专业社,努力开拓农资、烟花爆竹、废旧物资回收、煤炭、药品等经营业务,新办和联办了16家连锁(便民)超市,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初步改变了多年来连续亏损的局面。
下面我重点就组织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社的情况作一汇报。
2001年以来,我们在发展“山伢儿”早园笋专业合作社的同时,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和中心村建设,先后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兴办了15家村级综合服务社,在构筑为农服务网络、树立供销社形象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我们建办村级综合服务社的具体做法是:
一、先搞试点,以点带面。我们借鉴上海青浦区供销社的经验,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着手进行筏头乡后坞和勾里镇西庙桥两家为农综合服务社的筹建工作,确定把这二个社作为试点。在取得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各基层社主任参加的现场会,进行宣传发动和具体部署。根据各基层社的申报,制定二年建办30家综合服务社规划。从去年4月下旬开始,综合服务社的建办由点带面在全县乡镇逐步铺开。
二、因地制宜,分级建社。我县目前共有16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32.81万人,农业户8.8万户,各村的人口数量、地理条件、经济实力等情况各不相同。据此,我们把“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作为建社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把人口相对集中、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已经开展过村庄环境整治,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村级组织有积极性作为建综合服务社的基本条件。建社前,一般先要摸清建社村的主要情况,再根据具体条件分三个档次建社。三级社的设施功能标准分别为:一级社设有小型便民超市、农资供应站,还有主要供老年农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室、电视室、供青年农民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的阅览室、乒乓球室等。二级社设有便民超市、农资供应点、老年活动室、电视(阅览)室等。三级社设有便民超市和老年活动室,电视(阅览)室。建一、二级社的,要求将村委会办公室、村医务室、护村队及警务室也相对集中在一起。
三、加强沟通,联手建社。为农综合服务社的建办涉及到土地、房屋、资金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乡(镇)、村的支持和配合。为此,建社前,我们都要加强与有关乡(镇)、村的沟通,合力办社。由乡(镇)、村给予提供土地、房屋、资金上等方面的支持,作为建社投资,并欢迎农民群众、个体经营户投资加盟入社。如勾里西庙桥综合服务社,建办时,镇政府资助资金2万元,村委会提供土地给供销社建造便民超市、农资供应场所,提供房屋办老年、青年活动室和阅览室、电视室等。从目前已建办的15个社的情况看,7个社的便民超市、11个社的活动场所和4个社的农资供应点房屋由村委会提供,8个社的便民超市、4个社的活动场所、7个社的农资供应点房屋由农民个体经营户提供,较好地实现了多元投资,联手建社的预期目标。
四、加强领导,重视管理与服务。为抓好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工作,县供销社专门成立了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领导小组,由县社主任任组长,党委书记和副主任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下设办公室,由县社办公室主任兼任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协调、管理工作。各有关乡镇基层供销社建立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社工作小组,由基层供销社主任任组长,请建社村村主任出任副组长,基层社分管副主任、财务负责人和建社村分管副主任任组员,具体负责建社村为农综合服务社的筹建工作。为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村级为农综合服务社采取由县供销社与当地乡镇政府联合主办,所在地基层供销社与村委会承办或协办的模式。在管理上以所在地基层供销社为主,建社村村委会配合。社长由基层供销社委派,副社长由村委会委派,服务社的人员、物资以供销社为主组织,对社会开放的文化娱乐服务以村为主组织。供销社参与为农服务大合唱,把自己该做的事尽力做足做好,而不是包办一切,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为增强服务功能,将建社工作与创办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起来。建一级社和建二级社的村,其村委会办公室、护村队、医务室、警务室、青老年活动室、阅览室、便民超市、农资供应点也相对集中到服务社,努力使服务社成为社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为村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推进农村社区两个文明的建设。为农综合服务社活动中心的建立,弥补了广大农民因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生活不足的问题。如今,空余时间,村民不约而同来到活动中心,有的看电视,有的阅读书报,有的玩棋牌,有的打乒乓球。一些老年农民说,过去在家看电视很冷清,现在在活动中心看电视热热闹闹,既看电视又聊天,很有乐趣。
如何办好村级综合服务社,使其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供销社来说是个新的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现在看来,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营人员素质不高,服务功能发挥不够;二是商品配送不够及时,影响服务质量;三是缺乏统一的长效管理机制,投资主体权益难以保障;四是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争取政策扶持不到位;五是发展不平衡。应当说,改进和解决这次问题的客观基础是好的,一年多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广大农民群众对村级综合服务社是十分欢迎的,各级党委政府对这个为农服务的载体是非常支持的。去年下半年来,省社领导和县委县府领导多次亲临现场考察调研,对村级综合社运作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及下一步的发展都给予了具体指示和要求。县政府不但从县财政城乡建设资金中拨款60万元给予扶持,而且将这个新生事物写进今年县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县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因此,我们有信心通过加强协调、完善机制,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促进我县村级综合服务站更快更好地发展。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尖锐指出:“服务是供销合作社的宗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本质。供销合作社如果不为农民服务,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也不成其为供销合作社。”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有作用才有地位,有作为才有形象。我县供销社近年来的工作成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在一次关于县级机构改革的会议上,县委领导同志这样说:县供销社 不是考虑撤销不撤销,而是要大大加强。去年八月,县政府批准下发了县联社“三定”方案,核定县联社机关人员编制11名,参照事业单位管理,经费列入财政全额拨款,全部离退休人员费用纳入社保机构发放,从根本上为县供销社机关解决了后顾之忧。分管副县长及时告诫我们:解决你们的后顾之忧,就是要充分发挥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作用,希望同志们要珍惜这个机会。我们决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保持和发扬良好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理清思路,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创供销社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