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中国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一年内开放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特区的书报刊零售市场;第二年,开放重庆、宁波及所有省会城市书、报刊零售市场;第三年,开放所有城市的书报刊批发和零售市场,并取消对外资分销企业在数量、地域、股权方面的限制。5年以后对分销市场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向、投资数量、投资地域都不加限制,完全放开。但是,中国将遵循国际惯例,将出版物的编辑业务和分销发行分开,“一切外资都不准进入编辑业务”。
据报道,目前,60多家外资企业已在中国内地设立办事机构,拟申请在内地投资设立书报刊分销企业。只要准备充分,条件具备,符合规定的,都有望获准进入中国的书报刊零售市场。
这种扩大开放、公平竞争的态势,对于国内出版企业意味着什么呢?
一是改革。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2003中国书业高峰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深化改革。他说,改革的目的就是培育新的市场竞争主体,这种新型的主体必须是以资产为纽带,它将引导出版产业做大做强,实现集约化发展、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国际化竞争。
二是竞争。业内人士认为,市场放开后,从业人员的观念和企业的生存方式都要做及时地调整和改变。出版策划人方宏对记者说,国家对出版业的改革力度很大,势必对国有出版社引起震动。一些出版社,在市场经济发展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没有调整自身,跟上市场的步伐,在出版策划、操作运营方面还存在很大缺陷。如今,面对民营出版企业的准入和外资出版力量的介入,这些缺陷如不及时弥补,势必将被市场残酷地淘汰。此外,对于在市场运作方面已取得成功的出版社,原有的出版秩序和垄断局面被打破,优势不再,加上国外出版企业雄厚的资金保障和巨大的发行网络等,都对其造成强有力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应该及时调整思路,找到自己的本土优势和市场立足点。
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不管是大型的还是中小型的,都对放开后出版企业所受的冲击和震动感同身受。一位批发商对记者说,这么多年一直在受限制,一旦放开了,会有些不适应,比如竞争加剧带来生存压力,以前的一些操作方式可能不再适用了,必须研究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再苟活了。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出版产业提了多年,但真正把出版作为产业来认识和运作的还不多。比如,在营销方面就很薄弱,对于出版物的广告和宣传,与白酒、电器、保健品和药物等比起来,还只停留在“小打小闹”阶段,难以得到大回报。
三是人才。开放对于国内出版业来说,将形成一个人才需求的高潮,业内精英也许会流向外资企业,也许会流向民营企业,也许会独立做出版。总之,优胜劣汰,终将使出版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经济日报 徐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