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全国抗击非典的情势一天比一天好转,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也逐渐散去,整个社会的阅读生活逐步回归了常态,阅读也因此重又呈现了多样化的面相。于是,学术类、社科类书籍在本月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了《哈耶克传》,着重推介了这位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坚定捍卫者的成长历程和学术脉络,该书一上市就受到了知识界的强力追捧。
由于前段时间抗击非典的缘故,除了一些应时而生的文艺类图书外,各出版社明显放缓了推出新书的步调,这种迟滞效应在6月份畅销书排行榜的延续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便有零星的各类新书上市,它们也大多是围绕“非典”、“非正常”、“非常”等主题展开的。那些契合了当前经济、管理界人士理念革新需求的引进版经管类图书仍然俏销。
在6月的排行榜中不难发现,以心理慰藉、成长励志为主题的图书持续成为社会阅读的焦点。在抗击非典的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广大读者也不忘通过阅读来回顾和反思我们面对疫病灾难的整个心路历程。其中,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加缪的《鼠疫》一书,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瘟疫横行无忌之时人们的心理反应,对个人存在与人类命运进行了真切的思索,反倒能“超越具体的情境约束,具备观照人类命运的广义象征”,从而在非典时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毕淑敏在非典时期顺势推出的心理治疗类小说《拯救乳房》(人民文学版)更被誉为“伤痛的精神范本”。
作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创作源泉之一的三峡,业已成为了中国人心理积淀和审美意趣的一部分,其6月初蓄水成湖后,雄奇不再,险峻不再,或许我们以后只能凭借诸如《唐诗地图》(南方日报版)、《时光词场》(作家版)之类的书籍来抒发豪情幽思了。“先锋戏子”张广天的《我的无产阶级生活》(花城版)的书名尽管有“狠狠作秀”和“叫喊”之嫌,但这部有着200多张珍贵照片的自传也是一宗史证资料,让读者得以从一个侧面来审视中国人在现代史上的心路历程。
今年首次在6月里举行的高考作文考试,数位考生以非常规体裁(文言文、诗歌等)写作而获得满分。辅以媒体的炒作,这种剑走偏锋而出奇制胜的方式势必会在社会上激发起相关体裁图书的阅读热潮。在本月的畅销书分类排行榜中,我们还惊讶地发现,青春文学、成长文学以一种斑驳迷离的色调呈现了阅读图景。一方面,一些作家(包括成人写手)以稚拙的童趣、澄澈的笔调、清新的内容,重又带动了新青春文学的阅读热潮。而另一方面,一些少年写手笔端的成长历程却是孤独寂寥的,世界则是冰冷而空灵的。在郭敬明的小说里,“有深刻的忧郁,有着始终的叛逆,有一往无前的倔强,有永不妥协的孤独”(陈晓明语)。在肖睿的《一路嚎叫》(中国工人版)中,成长的代价竟是少年时期童话和神话的双重破灭。就连村上春树机敏演绎的世界文坛经典“成长小说”的最新版本——《海边的卡夫卡》(上海译文版)中,15岁的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也无法躲避诅咒的宿命,仍然任血污与罪孽伴随一路同行”,才能完成“温存和美好的成人历程”。
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解除了北京SARS疫情的旅游警告。各大书店一度骤减的客流开始明显回升,读者也能在正常的心态下从容地开展阅读。在抗击非典期间恪尽职守的出版业,一些因故延迟的出版计划得以有效实施,而且抗击非典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出版资源,待出版社精心将其整理出版后,这又将成为我们新的阅读财富。(彭彪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