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一词,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可能大家觉得,沟通不就是与人打交道吗?我们不是每天都在进行吗?如此简单的事情,有必要专门去探讨吗?其实不然。沟通是很简单,但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却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在此并不想去讲什么大道理,只是通过很简单的事例来探讨一下沟通的内涵。
上周,我跟一位指导员去巡店,刚一进店,门店就反映:“我这个方便面退了三次了,都快过期了,为什么每次都以不符合退货标准的理由被拒退回来了呢?”我一看商品的保质期,只有一个月就过期了。
我于是问门店,该商品最近一次是什么时候退的,门店说就是上周。我再问:“按照我们的退货要求,上周退还符合退货标准吗?”门店理直气壮:“怎么不符合,我这个商品早就不足60%的保质期了!”我再问:“你知道公司的退货标准是什么吗?”答曰:带“#”号的商品不足60%保质期可退。我一看门店店号,大概是开了一年多的门店。我问最后一个问题:“你门店自开业以来,都是按这个标准去退货的吗?”门店说是的。我没有再说什么,过后问指导员知不知道退货标准,指导员准确无误地把退货标准说了出来:带“#”号的商品高于60%的保质期可退。
这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同样一件事情,在指导员和门店的理解中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意思呢?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门店绝对不止这一家。我也认为:我们每一位指导员都是非常清楚公司的退货标准的,而且他们也是毫无保留地传达给门店的。但是到了门店,为什么却变味了呢?这就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沟通,我的理解是:它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传达。也许我们平时并不太在意这些方面,认为只要传达了,对方肯定就理解了、接受了,并且与我们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了。殊不知,在很多的时候,由于沟通的不到位,对方理解成了与你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了,并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方的反馈,判断对方是否真的清楚你要表意的意思,并及时调整沟通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本文来源:美宜佳 作者:吴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