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经营自我、快速提升个人竞争优势,就必须意识到,经营自我就是发展自我的职业生涯。在管理人的过程中,它需要借助沟通的技巧,化解不同的见解与意见,建立共识,当共识产生后,这份事业的魅力自然就会展现。以“反败为胜”闻名的艾科卡先生,原本个性内向、拘谨而畏缩,后来他痛下决心,接受专家彻底的改造与训练,摇身一变成为极具说服力、善沟通、肯负责、有决断力的人。由此可见,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
在经营“人”的事业中,我们绝对有机会学习沟通技巧,因此要把握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机会愈多,成功的概率就愈大。以下提供几个有效沟通的行为法则:
一、自信的态度
一般经营事业相当成功的人士,他们不随波逐流或唯唯诺诺,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但却很少对别人吼叫、谩骂,甚至连争辩都极为罕见。他们对自己了解相当清楚,并且肯定自己,他们的共同点是自信,日子过得很开心,有自信的人常常是最会沟通的人。
二、体谅他人的行为
这其中包含“体谅对方”与“表达自我”两方面。一位张姓的企业家说道:所谓体谅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且体会对方的感受与需要,在经营“人”的事业过程中,当我们想对他人表示体谅与关心,惟有我们自己设身处地为对着想。由于我们的了解与尊重,对方也相对体谅你的立场与好意,因而做出积极而合适的回应。
三、适当地提示对方
产生矛盾与误会的原因,如果出自于对方的健忘,我们的提示正可使对方信守承诺;反之若是对方有意食言,提示就代表我们并未忘记事情,并且希望对方信守诺言。
例如:我们邀请朋友参加我们的聚会,于聚会前,你必须再次电话确认时间及地点,提示你的朋友,我们并未忘记并且重视此次约会;若是诺言确定,我们可再一次重复地告诉对方,自己是如此重视此次约会,并且希望维持原有的约定。
四、有效地直接告诉对方
一位知名的谈判专家分享他成功的谈判经验时说道:“我在各个国际商谈是诚中,时常会以"我觉得"、"我希望"为开端,结果常会令人极为满意。
其实这种行为是直言无讳地告诉对方我们的要求与感受,若能有效地直接告诉你所想要表达的对象,将会有效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网络。但要切记“三不谈”:时间不恰当不谈;气氛不恰当不谈;对象不恰当不谈。
五、善用询问与倾听
询问与倾听的行为,是用来控制自己,让自己不要为了维护权力而侵犯他人。尤其是在对方行为退缩,默不作声或欲言又止的时候,可用询问行为引出对方真正的想法,了解对方的立场以及对方的需求、愿望、意见与感受,并且运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诱导对方发表意见,进而对自己产生好感。
一位优秀的沟通好手,绝对善于询问以及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在许多人与人接触以及沟通的机会里,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仔细观察并且重视他人情绪上的表现,慢慢就可以清楚了解他人的想法及感受,进而加以引导激励。
实现有效沟通,还要学会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是摸透年龄段心理特征。为什么说实现有效沟通,年龄也成为问题呢?这主要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分析的。各个时代的人,也就是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他们的价值观、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比如说,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员工虽然遭遇了一些磨难,但他们讲理想、讲责任、讲激情,他们现在大多数已成为商业领域的核心领导力;生于70年代的员工是现在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压力是养家、房贷和提升空间,有较强的职业焦虑感;而“80后”的一代则以快乐为导向,做着他们喜欢做的新新人类,他们热爱的是旅游、聚会、消费以及自我实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对的沟通对象基本以70后、80后为主。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及生活、工作态度,沟通就可以有的放矢了。特别是面对 80后,我们的沟通方式更要与时俱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培训内容的制定和执行上,不能只是强调技术和知识的培训,重要的是对这一代群体进行相关的企业文化、责任心、忠诚度、操守等层面的培训,让他们更多地加强自身的社会化能力。“80后”最痛恨被束缚,他们更倾向于接受具有弹性、突显个人风格的工作方式。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为80后这一代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措施了。我们的沟通着力点也应该在这方面。
二是分清出身门第,寻找共同语言。封建社会的婚嫁讲究的是门当户对,现在是新社会,当然不提倡。但为什么“门当户对”盛行了几千年,至今仍在部分群体得到推崇,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门当户对强调的是家庭出身环境的一致,只有环境一致,才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同样,要进行员工的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出身、教育背景很重要。你不可能对一个出身农村的青年在沟通时大谈城市生活,谈泡吧唱K;也不可能对一个城市青年谈作物收成,谈马牛羊猪鸡狗鸭。我们要分清对象,沟通的话题要切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共同语言。寻找共同语言,有效沟通才能进行下去。这就是我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备丰富阅历的原因。
三是应用需求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了员工的心理、时代特征,了解了员工的家庭出身背景,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效沟通的进一步发展了。在这里,马斯洛需求理论无疑是最有效的工具。马斯洛需求层次告诉我们,作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一是生存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性的需要;二是安全需要,分为生理安全需要和心理安全感;三是社交需要,指友情、亲情和爱情需要;四是尊重需要,指人的自尊、尊严需要维护;五是自我实现需要,每个人都有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需要。这些理论阐明了人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在每个人身上同时存在,但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导性需求。解决主导性需求,一切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毫无疑问,马斯洛需求理论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与员工达成有效沟通的“道”或者说是窍门。
下面,我用一个实例说明这些沟通技巧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机电主管向我反映,电工班的班长小王一贯工作勤奋,近来却情绪很低落,心情好像很焦虑,问他原因他也不说,只有求助于我。我调出小王的档案:他是来自粤西农村的技校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交际。同时,我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他家中父母年事已高,他于去年春节期间在家里结了婚,老婆和他父母在家务农……掌握了这些情况,在面见小王时,我心中有了一定的底子。做好相关准备后,我在办公室约见了小王。
“王师傅,请坐,请坐。”我一边倒水,一边请小王坐下。小王显得有点局促和不安。我顺势在他旁边坐下。
“王师傅,你来公司五年了吧?”我拍着他的肩膀,友好地询问。小王木讷的点点头。
“你干得不错,你们主管经常提起你。”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赞赏地说。
“这是我应该做的。”小王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欣慰,神情放松了许多。
“你有多长时间没回家了?伯父伯母还好吗?”我关切地说。
说到家事,我观察到小王的嘴角动了动,眼眶有点泛红。
“我有3个月没回家了,家中父母身体不太好,哦,还有我老婆,也快生了……”声音怯怯的,低得几乎听不到。
“这样啊,那你不容易呀!”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算是安慰。“有什么忙可以帮上你吗?”
“我……”小王低着头,沉默。
“说吧,我一定尽力而为。”我颇有义气地鼓励道。
“我想请假一段时间回家,老婆生孝要照顾。可公司制度不允许,况且公司生产也很忙”小王无助的看着我。
“这样啊,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按制度,公司只能批你一个星期的假。”我大脑急速旋转,苦思良策。“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征求一下你主管意见,尽量安排你一个星期的假,你回去把父母和老婆接过来,租房和医院那边我帮你联系。”
“可以吗?只是麻烦你了。”小王半信半疑,脸上满是感激。
“别客气,公司也希望你安心的做好工作啊!”
“谢谢,谢谢你。”小王站起来,紧紧的握住我的双手。事情完满解决,小王也情绪高涨的投入了工作……
这个案例,我捕捉了小王这个年龄段为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而承受的心理压力,以及出身农村的自卑心理,从满足他的需要出发,帮他解了忧卸了压,让他乐于为企业“拼命”。这不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要达到的效果吗?
当然,实现员工有效沟通,并不是靠几个小技巧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的。在沟通过程中,认真聆听、换位思考和积极的语言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灵活运用、不断创新了。
一个人的成功,20%靠专业知识,40%靠人际关系,另外40%需要观察力的帮助,因此为了提升我们个人的竞争力,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技巧,随时有效地与“人”接触沟通,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你事业成功。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