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对中国这个区域市场的发展前景始终充满了信心,并且还将继续加大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和发展。”近日,在中国商业联合会举办的“促进流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讨会”上,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唐嘉年表示。
作为这个欧洲第一、全球第二的连锁超市,法国家乐福也是中国消费者所熟悉的零售业大鳄。近期,在家乐福宣布从希腊、新加坡和哥伦比亚等国撤出后,也引发了家乐福撤出中国市场的传言。
在本次研讨会上,面对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张志刚“家乐福是否将撤出中国市场”的提问时,唐嘉年表示,目前家乐福全球重点投资的两个国家和地区之一就包括中国,未来几年家乐福还将保持稳定的高速发展。
会上,唐嘉年结合今年8月3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详述了家乐福的中国战略。
“创新是家乐福发展的动力源泉”
8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文件中把流通产业定义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唐嘉年认为,这个文件对零售行业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对零售业来说,关键是要不断创新。
“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创新项目就是农超对接。这个农超对接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更有助于消费者提高商品质量、价格更优的农产品。”唐嘉年说。
据了解,家乐福从2007年开始实施推出了这个项目,到目前已经在全国30多个省市与500多家农业合作社进行了合作,采购蔬菜水果超过了30多万吨,金额达到13亿元人民币,惠及农户达到100多万。
“农超对接不光是采购的金额,它很重要的是生产技术的支持,关于农超对接这一块,我们下一步的计划,是使中国的农产品能够走出国门。”唐嘉年说,家乐福有专门的公司在全球各地采购蔬菜和水果,2010年底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专门从事将中国优质农产品输送全球,目前已经向欧洲、中东、印尼地区进行出口。
作为食品安全链主要终端和城市家庭采购食品的主要渠道之一,食品安全和品质是超市品牌塑造的基础。
唐嘉年说,从2007年起,家乐福开始在全国部分门店设立快速检测室,用于对生鲜产品的高风险指标进行快速检测,每天可以对65个类别的食品进行兽药、农残等方面的检测。
另一方面,通过“农超对接”等项目,家乐福加强了对食品安全源头的把控性。
“2006年,我们推出了二维码的系统,使农超对接的产品都有了二维码,这样可以加强产品的可追溯性,只要这个码输入进去,产品的产地、采摘日期、采购日期等相关信息都可以体现出来。”唐嘉年说。
扶植中小供应商破解“零供难题”
在国内市场中,零售商与供货商之间的博弈由来已久。在零售商占据渠道主导地位、掌握渠道控制权的市场环境下,大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管理费”、“促销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在合同中明确要求销售任务和销售额返点,并且利用较长的账期实现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今年5月10日,家乐福在北京启动了扶植中小供应商的计划。根据该计划,有20家供应商与家乐福签订补充协议,该协议的几项核心条款都在向供应商倾斜。比如,如果供应商没有完成全年销售额,不会按全年销售额的扣点收取费用,只会收取其实际销售额的扣点。同时,家乐福还同意将实际采购量乘以费率与实际促销服务费之间的差额部分返还给供应商。这意味着,在零供关系方面纠结多年的“无条件返点”将被取消。
对此,唐嘉年表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缺乏资金的问题,针对此,家乐福推出了“扶植中小供应商计划”:中小供应商只要凭借跟家乐福的商品采购合同,就可以从授信的银行获得非常优惠的贴现服务。
“到目前,有500多家供应商提出了这样的申请,一共向供应商提供了4.25亿元的贴现。”唐嘉年说。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