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锅头”是谁?或少有人知晓,若提起“茶马古道”,很多人有所耳闻。在历史上,往来穿梭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都是生意人,马锅头则是马帮的首领,负责整个马帮团队的运作管理和指挥经营,相当于现今一个店的店长。

现年32岁的苏建益,多年来依托家乡少数民族的“茶马文化”饰品和工艺品,做起了当代“马锅头”,转变思路,异地开店,从摆地摊做起,历经数年打拼,当上了小店长,成就了大公司,开创了产品自主研发中心,做起了网上商铺,打造出独具民族特色和最炫民族风情的“茶马云南”产业,最终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为“茶马国际”品牌企业。截至目前,完成首次融资700万元,全国直营、连锁和加盟店已达300多家,商业化资产逾2000万元。
毕业季带来商机,民族饰品点燃开店梦
苏建益1982年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由于在乡下农村,自小家境并不富裕,父母靠种地和养奶牛供他读书。2002年之夏,苏建益20岁时高中毕业,怀着求学梦想,成功地考入了离家遥远的长春师范学院,只身从彩云之南走进了关东之地。入学后,苏建益就选择了勤工俭学,靠扫马路赚取生活费。
云南是“茶马古道”和“茶马文化”的起源地,在这块充满神秘的土地上,聚集了汉、彝、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等26个民族。2003年春节,应同学们的一再要求,苏建益回老家过完寒假返回学校时,随身携带了近50件家乡的特产:东巴文字、蜡染、葫芦丝等少数民族饰品和工艺品,分给同学们收藏后,还剩余了二十多件。大一下半学期,苏建益在别人的建议下,将剩下的饰品能卖则卖。为此,他还制作了宣传小广告张贴出去,几个月过去了却少有人问津。
转眼到了这年的毕业季,大四学长们毕业后即将离校,校园里几乎成了他们的“甩卖场”。大一学生的苏建益突发奇想,“混”入热闹非凡的“甩卖”队伍,也在校园里摆起了小摊。结果很是让他出乎意料,不仅全部被卖光,还净赚了200多元。苏建益由此意识到民族饰品的市场潜力,蕴藏着的巨大商机。之后,他便用赚来的“第一桶金”当作路费,回老家过暑假。
暑假期间,苏建益已铁了心要开店,但手里没有钱,什么事也做不了。思来想去,他竟想出了一个胆大妄为的办法,背着家里人,把父母积攒出来的4000多元学杂费和生活费,全部拿出来买了云南少数民族饰品和工艺美术品,并托运到了长春的学校。2003年9月,苏建益返校后却傻眼了,校园里禁贴“牛皮癣”,宿舍里不准卖东西。
开学伊始,苏建益以600元的月租费用,在学校书屋的一个小角落,租下了约10平方米大小的空间,以“把地摊摆在墙上”的方式开始了他开店的第一步,给小店取了个富有诗意和寓意的名字叫“茶马云南”,并雇了一名店员铺货和营业,自己真正当起了小店长。
这时的苏建益学业和开店并进,“茶马云南”饰品校园店开张。引自他本人的话说:“那时候,每个月的营业额已超过3000元,不定期联系云南的批发商发货,利润率净赚三分之二,减去雇员工资和所有杂费,每月直接经济收入1000多元,这对于每月生活费只有500元左右的我来说,收入可观,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这个由“甩卖季”带出来的开店梦,使得苏建益第一次把云南民族文化饰品带入了北国春城。后来,他每每想起私自“挪用”学费开店,都庆幸自己最终赢得了父母的支持。大二学期,苏建益离开这个空间只有10平方米的“墙面地摊式”小店,另租店面重新开张后,开了一间充满民族风情的“茶马云南饰品专卖店”,年赚利润已近2万元。
转变经营理念,小店发展成公司
2005年暑假,苏建益读完大三时,开店所有积蓄也才1万多元钱。这时,他最的小梦想已被激情点燃,雄心勃勃。
有一次,有一位顾客来到店里,出于好奇心,要他讲解其中一些饰品的文化和寓意,苏建益听到这个问题,不禁皱起了眉头。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顾客在提醒他经营要创新,更要有理念,因为你经营的不仅是商品,还要有文化内涵和意义。他由此发现了新的创业课题,内心萌生出一种新的思维,一定要扩大经营规模,实施营销和品牌提升计划,打造民族饰品新标志。
2005年的夏天,长春酷暑异常。大四学期前夕,23岁的苏建益毅然地再次出征。放弃位置偏僻的“饰品专卖店”,不惜举资10万余元,向长春繁华商业街迈进。而这时,他手里只有1万多元现金,而商业街租店面的年租金达7万多元,显然是杯水车薪,痴心妄想。
小蚂蚁何以成大象?苏建益开动脑筋,冒险出动,甚至连老师和同学都成了他的资金和“人脉”资源,用东拼西凑来的10万多元,全部投入进去。原本没有多少钱的他,反而又欠了更多的钱,第一次交租金时,他冰冷的双手一直在不停地颤抖。经过十多天的装备和铺货,一家独具特色和个性的“茶马云南饰品直营形象店”在商业街上开张,产品经营上升为文化经营,并引进了很多有关茶马文化和东巴文化的小册子,图文并茂,生情讲解,直观而有趣。
苏建益感慨地回忆说:“太难了!开店不到三个月,就遇到了问题,直营店一开始每月净赚近3万元,但由于商品过于民族化,顾客买回去没办法搭配和使用,最终导致看的人多,买的人却越来越少。”
苏建益不得不转变经营思路,从价格和产品差异展开竞争,赋予每件饰品文化底蕴。数月后,他的直营店以特色突出和个性张扬等卖点,赢得了不少顾客回流和青睐,日营业额扶摇直上,品牌知名度与日俱增,月赚突破了3万元。更令人惊喜的是,不断有个人和商家主动登门拜访,前来咨询和申请加盟连锁等事宜。
2006年6月,苏建益也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季”,还清学校的学费,从长春师范学院社会学专业毕业后,父母希望他回到家乡当一名人民教师。但在那时,他的“茶马云南”形象店已初具规模,难以割舍长春这座城市和创下的一番事业。半年后,2007年2月,苏建益看准市场,在长春立足,成功注册了属于自己的茶马文化传播公司,实现了第一次转型升级,包括品牌、形象和加盟连锁等都提升到了公司化运作模式。
为打造企业品牌,苏建益还在老家云南昆明市注册了公司,成立民族饰品文化研发的手工作坊和物流配送中心,从产品设计制作到物流配送一条龙系统化经营,自主研究和发掘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下的特色饰品和工艺品等,与长春的公司遥相呼应,共同发展。
之后,经过两年的积淀与拓展,至2009年底,苏建益的长春公司已扩展直营和加盟店超过50家。一年后,在全国的“茶马云南”品牌民族饰品专卖店增至80家,直接创盈500多万元的真金财富。苏建益大学毕业后,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摇身一变成了一位商界新秀,成为国内云南民族饰品行业的先行者和领跑者。
2011年10月,“茶马云南”全国连锁店数量逾150余家。11月,“茶马国际”文化传播总公司在北京成立,以“耕读民族文化的经典遗存”为己任,现已成为一家集招商代理、品牌专卖等多元化营销模式的集团公司。
2012年7月中旬,以苏建益为领头人的融资团队,在中央电视台创投节目《给你一个亿》中,第一次融资就成功拿到了700万元的投资意向书。2012年8月30日,作为“敢于梦想,强于实践,能够坚持”的创业成功人士的苏建益,受邀参加央视《首席夜话》访谈节目,“茶马云南”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
做当代“马锅头”开店,赢在坚持民族特色
眼前,32岁的苏建益戴着眼镜,依然显得很斯文,在他的身上,让人丝毫看不出只在影视剧中才得一见的“马锅头”影子,但他却已是北京“茶马国际”总公司的董事长。
在开店7年、创成公司5年,苏建益及其“茶马云南”品牌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和营销网络,以东北为中心辐射到了整个北方市场,以云南为中心拥有了产品研发部和加工厂以及物流配送中心等,以北京为中心负责品牌的整体推广和运作,利用功能强大的门户网站和网上商城,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和网络订单业务。
2013年,公司拥有在职员工100多人,“茶马云南”大大小小连锁店数量已达300多家,遍布东北、华中和华东各地,经营范围包括具有云南特色的首饰、礼品、服饰、布艺和部分民族乐器等,商业化总资产逾2000万元人民币。
苏建益表示:未来5年内,全国的“茶马云南”直营店和加盟店将达到1000家。8年后,“茶马国际”将实现累计融资5000万元,酝酿并运作上市,“茶马云南”将实现再次飞跃,全国连锁店达到2000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控制好发展步伐,打造一个以云南民族文化饰品连锁专卖店为主体,研、产、销一体化,全力捍卫‘茶马云南’为第一品牌地位的集团化上市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