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18年台湾太平洋百货管理经验,11年国内百货企业工作经历;曾任职于台湾台北太平洋SOGO百货、台湾台中太平洋百货丰原店;任太平洋百货(中国大陆)上海徐汇店营业、贩促担当;重庆大都会店全面负责开店、招商。担任成都春熙、全兴两店店长,期间全面负责行销企划工作,屡创企划经典案例,破多项营业记录。
2002年起陆续任银泰百货西南、西北区副总裁兼营运开发副总裁等职。在太平洋百货(中国大陆)历任副理、经理、协理等职位。目前,任“联商·昭邑零售”资深顾问。
中国的“百货”是百货吗?
《店长》(以下简称“问”):中国百货走到哪儿了?
陈彦嘉(以下简称“陈”):中国的百货店将要进入一个新阶段。欧系、日系,都在玩文化。国内百货的外形,很多都脱胎于日系百货,因为欧系百货有一定的贵族气息,中式百货不可能那么快就学到他们的精神、经营理念、企业文化。
问:百货要卖什么给顾客?
陈:百货公司的最终目的是卖东西,不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的附加值。很多中国人太喜欢折扣了,这个碗卖10元钱,打八折后就是8元钱,五折是5元钱。可是真正的商业思路是这个碗卖10元钱,我不打折;过几天,我做一个更好的碗,卖12块钱;再过几天,我又推出一个更好的碗,卖14元钱。不能在价格上竞争,要在品质上竞争。
问:问题是有谁不喜欢物美价廉吗?
陈:有两种消费者,一种人是买东西只看价格,另外一种人只要品质好就不计较价格。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消费者会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和服务,而不是价格。重视质量的消费者会越来越多。
问:品质先行,我要是等不到百货业春天呢?
陈:看目前中国的商业零售,绝对不能用一种眼光,要权衡全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性。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高、中、低档的定位区分在哪里。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活法。
问:如何争取主力消费者?
陈:中国的百货业不能单独拿出来谈,因为中国有消费力的消费者是各大业态都在争。不像国外,穷人和富人的消费层次已经拉得很开了。中国的消费金字塔不是等边三角形,而是上面很尖,下面很宽的形状。大家在争夺市场的时候,面临的问题是:在争所有的顾客。你说沃尔玛、家乐福的定位会比远东百货低吗?远东百货有的品牌,他们也是有的。量贩店的主要客户就是有车一族,而有车一族就是中国的有钱人,也是百货店要争取的顾客。
问:导致零售业态划分不明?
陈:在中国的商业零售业,有些概念需要重新定义。你不能简单地把美国的购物中心、百货店的概念搬到中国大陆市场来。境外不同客群、不同定位、不同业种、不同业态的配合,有没有交叉?有的,但是交集面很小。但是在中国,有些交集已经到了完全可以替代的地步。比如,家乐福的古北店,他的涉外产品和上海一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兰蔻这个品牌,在一些量贩店已经出现,生意非常好,但在一些中低档百货店就没有。它在量贩店的价格与顶级百货店专柜一样,但租金却低多了。在中国,最有钱的人是住在城市中心的,最有消费力的地方也都是市中心。这种情况下,不管什么业态,大家都扎堆在了中心相互竞争。在中国,不能够仅仅从百货行业看百货行业,要从整个零售业看百货业,不仅仅是百货业内部之间的竞争,也要看到异业重合的竞争。
问:那么百货业会在零售界显得尴尬?
陈:百货要回归本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样的话,哪些属于百货业态的客人才有可能来你的百货商店。譬如说,今天的百货公司做送券。如果你的商品档次与量贩店重合,你的商品价格有量贩店低吗?这是自己找一个死胡同钻。拼价格,百货店是拼不过量贩店的。很多百货公司饮鸩止渴,用送券的方式去玩。
中国的百货人有前途吗?
问:单店百货和连锁百货的区别?
陈:单店百货反而能凝聚起人才的向心力,更加容易培养出人才。中国有些单店百货的销售额是非常高的,哈尔滨远大、沈阳中兴等。单店不是坏事,要专心做,会做强。国内连锁体系大而稳的只有远东太平洋、香港新世界。中国的百货要回归基本面:管理、商品、人才。
问:事在人为,但缺少人才已经是百货业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了?
陈:人才必须依托于土壤,就是整个公司体系。目前的培训还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它不会调理。做企业诊断与病人看病有些相似,等到你来看病的时候,也许已经病入膏肓,或者至少有征兆了。最高等的医学其实是预防得病——养生;必须在没有生病的时候,就把自己的身体调养好。大家目前想参加培训的希望是,在一两堂或一个系列的课程培训后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这可能吗?
问:具体来讲,什么是好的土壤?
陈:作为一个零售企业,你的远景很重要,你能不能稳重地思考你的短、中、长期计划。一句话,今天企业本身能够培养出人的土壤,就是“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有这个土壤的前提,就是不怕人离职。做百货公司不是很困难的事情,当然有很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总体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复杂。“土法炼钢”也有成功的,只要努力,只要勤奋,这个百货还是能做出自己特色的。所以,不一定说什么样子的模式是对的,但是有一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很勤奋,注意细节。任何员工进入百货,刚入职时,都会受到这样的教育,但是有哪个公司从上到下都能持续做到这一点呢?大家的目标都定得很高,但是有几家企业能做得很好呢?
问:百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陈:百货不是碰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而是环环相扣,总体水平的问题。这个东西就好像与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今天你是第一高手,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只有现在的最好,没有永远的最好,这就是百货。作为百货商店,今天你做得最好,但明天就有人超过你了。只有这样,我们服务业才能更新,行业才会进步。环环相扣,这个环有多少个呢,我做了十几年的百货,也还数不清楚。
问:那您当时?
陈:我开过一家百货商店,有10大类,580多个单项要做,我们的进度表,每个项还可以划分得更细。作为开店总经理,这580多项,若是有一项做不好,你的百货店,开店就不算很成功。即使把580多项细化到5800多项也是可以的。有些东西不具备,百货公司就要关店,比如总电源不够用,你就开不了业。
中国的百货要去哪里?
问:除了必要的,现在大家在比较什么?
陈:谁的管理更加细腻。百货就是文化,就是求其细腻。量贩店越做越精致,专业店越做越大了,意味着你百货店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了。在中国市场,商业的分类越来越模糊。
问:为什么做不好服务?
陈:过去十几年,中国百货业发展得太快,基本功不扎实。中国版图太大,开店速度太快,第一线开店的人才严重缺乏。现在大家都在说店长不够,但其实不止是少店长,方方面面的人才都缺。在日本培养一个课长要七年;在中国市场,入行七年的人,搞不好已经爬到总经理的位子了。这不是坏事,但从某个角度,我们也要思考:中国百货人的功底是否像其他国家百货人的功底那么扎实?今天我们做百货,要做细腻管理,需要通才,但是这种人才在行业里太缺乏了。现在,我们用最快的时间来完善我们的管理。
问:店长是个关键角色?
陈:不可否认,一个店的格局会受到店长的很大影响。不过连锁管理体制与单店管理体制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百货企业的主导者,才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问:怎样规划五年、十年后的东西?
陈:一年规划是规划,两年规划是变化,三年规划是笑话。就是说,今年计划得好好的,明年隔壁开出了一个十万平方的百货商店,你的计划就全部要变了。硬指标会有影响,软指标不能有影响。隔壁开一个新店,我的营业额下降30%是可以说得过去的,若是说我的服务质量也下降30%就说不过去了。在执行硬指标的同时执行软指标,并不会影响到你的硬指标。追求软指标,反而对硬指标还有帮助。
问:软指标也要成本投入?
陈:你做一个错误促销所浪费的费用,够你一年来推广软指标了。百货公司必须均衡发展,今天你花5分力气在其他他方,95分力气在营业方面;那么你能不能花10分或15分在软件服务上?当大家都在促销方面走火入魔的时候,你就要“戒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