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危机条件下,企业需要大幅压缩成本,在危机中能够生存下来,度过难关;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通过营销,把经营产品和服务所传递的核心价值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在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在趋减的消费中能够让消费者情有独钟。企业外部环境产生剧烈变化,也意味着企业营销思维也同样随之调整。
营销就是将产品销售出去,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在营销体系中,产品、沟通、渠道等是贯穿在营销流程中核心要素。在危机条件下,则需要针对这些要素深入了解危机对其造成的影响,如何影响以及影响在哪些方面。
产品的梳理和创新势在必行。
针对任何企业,都不只是生产一款产品,而是会繁衍很多产品。在经济形势乐观的时候,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不断衍生新产品,以满足客户不断延伸的各种需求。但危机来临,客户需求萎缩,企业就会发现有些产品是消费者必须的产品,是对消费者最有效的产品,而有些产品由于经济支付能力的削减,这种可有可无的必然要放弃。另一方面,由于特别时期,消费者需求的特点也发生偏移,开发出适合消费者在产品也会创造出差异化市场。
品类梳理,明确重点,砍掉垃圾。
在上述情况下,需要对产品线进行手术,切除那些没有价值的息肉,重点培养盈利好、竞争力强的品类。因此,企业在危机背景下,更需要强化“品类管理”概念,明确哪些是自己的“现金牛”、哪些属于“明星”,哪些是“瘦狗”,然后集中资源加强现金牛的竞争力,砍掉瘦狗。危机情况下,“现金为王”是企业生存的核心法则。
集成多种功能,提高产品综合性价比。
原来企业自身多个产品,每个产品可能只有一种或两种功能,消费者通过购买多个系列产品满足自己多方面需求。但危机情况下,消费者不得不忍痛割爱。如果这是企业能够将多个产品的多个功能在某一个产品平台上实现,意味着消费者通过购买一个产品载体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功能。在危机时期,消费者越来越崇尚“节俭、时尚、多功能”的时代,这种能够实现多功能显著提高产品性价比的产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企业媒介沟通模式也需要调整。
经济形势好时,企业趋于乐观,认为市场潜力无限,很多企业往往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铺天盖地地进行宣传推广,动辄数亿数十亿,获得广泛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危机来临,企业必然要压缩开支,营销成本的削减成为必然。所以,一如既往的“大投入、大制作、大广告”模式必然受到挤压,而“小投入、软宣传、实效性”成为媒介沟通模式的主流方向。
公益营销,点石为金。
08年5.12汶川地震以来,一些企业通过公益营销的方式获得了难以估量的品牌美誉度,获得消费者从内心深处的好感。前两年,一些企业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投入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但在消费者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方面缺乏建树。而在当前背景下,从知名度到美誉度的转化,则更多需要“社会公益”、“企业社会责任”等相关宣传才能有效实现。我们看到,诸多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如微软、IBM、沃尔沃等通过不同类型的公益项目,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好评。而中移动、中石油等国资委下属大型国企也开始展开各种公益活动,原来诸多由于垄断带来的负面评价逐渐减少。危机时期,也是大众消费者信心低落的时候,特别是由于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白领刚上岗就下岗,社会上普遍弥漫着悲观、消沉情绪的时候,“公益”将有可能成为感动社会公众的安慰剂。如果企业在“就业培训”、“实习锻炼”、“创业指导”等热点公益项目上做出实质性动作,则更可能带给社会公众更多的尊敬,通过加强宣传,便能够实现“点石成金”的效果。
公关事件,制造眼球效应。
当今是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经济繁荣时期如此,经济萧条时期也是如此。周久耕事件,虽然毁了一个人,但制造了“金南京——九五至尊”品牌的极大影响力。虽然,本次事件,肯定不是江苏中烟刻意而为,但这个事件以后,可以看到事件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广告,特别是一看就不是企业自行发动的公关事件,其影响力就更加深远。因此,在当今的网络传播一日千里的时代,如何能够在网络上形成焦点,制造某个事件的眼球效应,其成本不可谓不小,效果不可说不大。
新媒介,新内容,更强影响力。
《非诚勿扰》的高票房,大幅提升了斯巴鲁的人气,也让海航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由于经济不景气,更多人有了更多闲暇时间,也就驱动了物美价廉的电影的消费。而“植入式”广告由于其深入人心,在电影故事的动人背景下,能够把某些产品的品牌形象在音乐、场景、人物诸多要素的烘托下,显得愈发鲜明、动感和深刻,这种“软性”传播方式在当前背景下其有效性、广泛性更加突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渠道整合是必然趋向。
经济下滑了,渠道资源可能还是那些资源,但产出效应由于需求不振必然受到影响,而渠道成本还是居高不下。这对企业还是经销商来说,意味着资源的浪费、投入产出比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企业来讲,渠道整合将是不得不做的工作。比如在一个城市,有十个以上经销商,由于单位经销产品销量下降,则企业单位成本上升,经销商也面临亏损的危险。因此,企业与经销商的合作面临双输的困境,最后的必然选择是要么经销商由于亏损而主动退出,要么企业强制执行优胜劣汰,渠道整合成为必然。
终端精细化管理,提升渠道竞争力。
经济繁荣时,需求旺盛,企业追求的是扩大市场,满足更多的消费者,而无暇顾及精细化管理问题。经销商更多看到的不断增量的需求,通过粗放的管理方式,同样可以满足消费者相对粗犷的需要。经济不景气了,消费者掏腰包越来越谨慎,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精益求精。这时,企业在通过粗放时的管理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芳心,速度已成为过去,速度再无法掩饰停下来溜达过程中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问题。企业只有审慎地分析这些问题,通过每个环节的检核,找到问题所在及根源,才好去完善、调整、补充、提升其服务的各个环节。只有更加精细化,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价值,才能在递减的需求中获得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经济环境降温了,市场环境残酷了,企业在过冬的时候,需要调整思维,适应市场变化。冬天来了,企业不只是需要增加衣服,更重要的是会炼内功、会穿衣服,能够更好展示自己,活出自己的特色,亮出自己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