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一直是IT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的确,现代企业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能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甚至可以说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近年来国内企业也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信息化上加大投入,探索自己企业的信息化道路。
然而,国内企业的信息化之路却充满曲折,进展十分缓慢。在1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0%左右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许多曾经实施过信息化的企业没有取得成功,信息化成了永远的心病。对于志在推进信息化的企业“一把手”来说,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搞得好可以使企业脱胎换骨、面貌一新,赢得竞争优势;否则,会使企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甚至带来危机。出现这样的局面常常是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造成的,很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的过程。他们一般认为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劳动,将传统的管理方式搬到计算机网络中去,是一个线形过程,但实际上,信息化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没有终点可言。当然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一个重要的环节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看作是一次具体的信息化过程。一次完整的信息化工程应该由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改进阶段三部分组成(如图)。
一、 项目准备阶段
首先是全体员工学习,这是实施企业信息化之前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通过全体员工学习,要让全体员工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要讲清楚信息化带来的变化,部分人员可能要离开原有的岗位。而企业领导则需要全面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充分估计信息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好最坏的打算。这一工作往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但是如果企业全体员工能够充分理解信息化并支持信息化工作,接下来的工作就能够顺利地开展下去。
其次是企业诊断,企业诊断是为了了解企业的实际而进行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现状能够为成功实施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是进行企业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了解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一步也要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为企业很难在短时期内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果需求分析不准确,很有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的结果与企业的期望相去甚远。
第四是设计规划和方案选择,这一步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做出一种或几种信息化的大致方案,供企业选择。
二、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阶段是整个信息化过程的难点,该阶段包括管理实施和IT实施,管理实施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业务流程重组、工作流程的优化、组织结构的调整、各种新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等。为了保证管理实施能够顺利进行,企业的管理层必须统一认识,齐心协力。IT实施包括软/硬平台的构建、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信息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和修正。
企业信息化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一把手不可能都管得过来,因此,信息化工作必须由专门的信息部门来管理,信息部门应该独立于企业的其它部门,由企业的一把手直接领导。信息部门的负责人(信息主管CIO)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必须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信息技术,还要具备信息管理能力。信息部门的员工构成也应该多样化,不能是清一色的技术人员,还要适当吸收熟悉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
三、 项目改进阶段
项目实施完毕,需要几个月的试运行,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为了防止信息化的“虎头蛇尾”,在项目实施后要对其进行项目评估,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企业后续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次信息化过程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完事大吉,随着企业的发展,经营环境和业务范围的变化,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通过不断总结信息化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企业总有一天会发现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时就应该进行下一轮的信息化建设了。而企业则要不断关注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为新的信息化过程做好充分准备。
(作者:滕佳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