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都是发动机”的核心思想是尊重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作用。
一个有活力的企业,不应该是只有领导者一个“发动机”,员工都是“螺丝钉”的庞大的机器,而应该是大小发动机的组合群。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关系,应该是大发动机与小发动机的关系。把员工当成“螺丝钉”或当成“发动机”,是管理者对待人力资源的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使用态度。我们需要“螺丝钉”的精神,更需要“发动机”的动力。我们的员工都会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具备“发电机”式员工的潜能和品质,关键在于上级如何看待下级,如何开发员工潜能,如何激励员工朝着企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方向加油、使劲。
“螺丝钉”和“发动机”最大区别在于,前者视员工为被动接受者,后者视员工为自主创造者;前者是巩固阵地、不掉链子、保住成果,后者是主动寻找战机、扩大战果、创造新的价值。在“大小发动机型”的工作团队中,每个部门和每个专案小组就是一部发动机,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自加压力、自主创新。同时,建立部门与部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相互联动、协同并进的机制,在共同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创造联动效益,克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本位主义带来的机会损失。
就国大连锁公司而言,当直接面对顾客的店铺获得顾客更多的个性需求时,商品组织、采购和开发部门就会以“发动机”的品质自加压力,积极配合,开发出更多的新商品和新的服务项目满足顾客需求。与此同时,其他部门也会主动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像“发动机群”一样驱动“传输带”向顾客输送他(她)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达成我们共同的业绩,创造更多的价值。同理,在这样的团队中,每一个员工也是一部发动机。当员工从被信任和被尊重的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时,强烈的责任感就会促使他(她)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各个员工就会联结而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发动机群.。相反,当员工被看作是“螺丝钉”时,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就会处于一种相互等待,相互观望,相互制约的被动局面。
从国大连锁的管理环境与管理现状来看,改造金字塔式的封闭管理结构,引入张扬个性的管理理念,建立以积极、主动、开放、向上为特征的充满活力的发动机型管理模式极为必要。在我看来,要建立起“发动机”型的管理模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明确方向。领导者必须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是领导者责任和义务。把员工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来,是发挥员工主观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发动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必要条件。
二是充分授权。充分授权是充分信任的表现,即使不是充分信任也要激励员工去尝试。“用者不疑,疑者不用”的观念已经过时,“用者要疑,疑者要用”,在强化公司审计监管的前提下,让员工在即定的目标和方向上,最大范围内竭尽所能地发挥潜能,发挥主动性,实现在公司内部创业的人生价值。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每个“发动机”的运转都有一个点火激发的过程,激励政策是点燃“发动机”的最好“引子”。激励机制在奖励成功的同时,也要允许失败。对一个有进取心、创造力的员工而言,失败是他(她)成功的开始。
四是提供必要资源。必要的资源是“发动机”持续运转的“燃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员工提供所需的工作条件,配置不可缺少的必要资源,是保障员工自主作业的必要条件。
五是开创事业新平台。当企业的事业开始繁荣的时候,企业领导者能否有效地开放权力结构和创建新的事业平台,让跟随你的员工在公司内部创业中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也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发动机型”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
每个员工都是发动机。“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的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赋予新的含义:“火车跑的对,关键在领队,要想跑的快,每个轮子要自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