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看商品结构
看自己门店的商品,你怎么看?看别人门店的商品,你想看到什么?
一般的店长们看自己门店的商品,多是看缺货或者看陈列是否符合要求。
看别人的门店,多是看别人的价格是否比我便宜,或者是看别人有啥新品而我没有。并通常以此作为所谓市场调查的结果,要求相关部门引进新品或者调低售价。
店长们很少认真剖析:别人比我多的商品是否是我所真正需要的?或者我的商品比别人的多,是否是没必要的?或者我缺少什么商品,别人有没有?
我看商品结构,看的是品类的宽度和深度。
品类的宽度,指的是品类的价格带宽度。即某个品类的单品最高价和最低价之间的差价。

品类宽度太宽,指的是价格带区间大于品类商品的最低价。这时候,我们须得淘汰最高价或者最低价商品,直至价格带宽度低于最低价。
品类宽度太窄,指的是价格带区间虽然低于本类商品最低价,但是由于价格带宽度值太低,导致价格带空白区间太多。这时候,我们就得考虑引进最更高价商品或者最更低价商品,以加宽价格带。
价格带宽度决定后,我们就可以研究品类深度了。品类的深度,指的是在不同的价格带区间内的商品的个数。它包括:品牌、规格、包装、功能等。
我们通常应用黄金分割“二八原则”和“双峰图”结构理论来研究品类深度,即在每个价格带区间,我们经营多少个商品是合理。(如何通过品类宽度和品类深度的研究,来改善商品结构,或者说每个品类应该卖多少商品,将在后续的“商品结构改善”这一讲中详细阐述。)
当对自己的商品结构有了充分分析后,我们就会看自己门店的商品了,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哪个品类的哪个价格带区间的商品多了还是少了,我们需要在哪个价格带区间引进或者淘汰多少个商品。


这时,我们再来看标杆门店和竞争对手门店的商品结构,就有明确的目的性了,我们可以在别人的门店里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价格带的商品,并有针对性地收集有效的商品信息,找到合理的供应渠道,引进商品。同理,我们也可以研究在各价格带区间的商品的重复性,根据各单品的销售表现,有目的地淘汰相应单品。
可能的话,我们还可以研究竞争对手门店的品类宽度和深度,找到与对手在不同价格带区间的优劣性,避实击虚,以我们的优势产品打击对手弱点。
五看顾客
很多店长看顾客,通常看的是顾客群的分布或者是消费者的构成等,比如: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社区分布、消费层次等。甚至有些公司,请了所谓的顾问单位,做了一堆的所谓的市场调查,罗列了一大堆比例数据后,却多数束之高阁,真正用于经营支持的案例乏善可陈。
我除了跟随顾客看动线之外,更多的是看顾客的购物篮。
关于购物篮分析,我看过不少专业论述的文章或书。但多数要么讲结果——告诉我们哪个商品与哪个商品关联度最高;要么讲重要性——告诉我们什么是购物篮分析,它是如何重要;要么用比较高深的高等数学,用一堆数学符号堆砌出推理公式,然后设计一套分析工具,用于售卖给零售业者。
其实,购物篮分析的就是商品之间跨品类的关联度。它用于关联性促销或者陈列配置。比如,最著名的“啤酒与尿布”。
我对购物篮的分析很简单。在每次做促销陈列的时候,先根据促销动机选择促销单品,然后针对每个促销单品在某个销售周期内(通常是一个档期)曾经发生的客单进行罗列,找出同单销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品,进行关联性陈列。
我到标杆门店或竞争对手门店看顾客,最常做的是收集顾客丢弃的购物小票,整理并导入数据库,研究它们的客单价、商品价格、购物篮等,学习别人的长处,分析自己的差距,找出对手的弱势等。
曾经看过一篇博客《沃尔玛的购物篮分析现状》,其中有些沃尔玛的购物篮分析结果,摘录下来,仅供参考:沃尔玛经研究发现,在中国的卖场中,存在如下的商品交叉关联关系,因此在组合商品陈列时,会考虑将这些商品进行相关陈列及促销:洗衣粉-洗衣袋;毛巾-牙刷;儿童用品-温度计;烤鸭-啤酒;尿布-啤酒;尿布-奶嘴;遥控玩具-电池;牙膏-旅行盒;面粉-擀面杖;床上用品-樟脑球;酱油-抹布;方便面-火腿肠;红茶-领带;保健品-健身球;白酒-袋装花生;脸盆-毛巾;被子-晾衣绳;CD唱片-雪碧等。
六看促销
我们先来看些等式:
销售额 = 客单量×客单价
客单量 = 消费者人数 = 客流量×交易比例(商品吸引力指数)
客流量 = 顾客 = 来客数 = 进店人数 = 潜在顾客数×商店吸引力指数
潜在顾客 = 目标市场容量×商号吸引力指数
销售额 =目标市场容量×商号吸引力×商店吸引力×商品吸引力×客单价
这里,商号吸引力指的是目标市场消费群(户数/人口是数)有多少比例可以成为我们的潜在顾客。商号吸引力的提高,通常通过品牌宣传、地面推广、公益活动、媒体行销等。
商店吸引力指潜在顾客有多少比例能够走入我们的店铺,成为我们的顾客。我们通常通过店外提示、广场秀、购物班车、DM宣传等提高商店吸引力。
商品吸引力指的是进店的来客数中有多少比例成为我们的消费者,实现了购买。商品吸引力的提高,更多地通过店内活动实现,如店堂促销、信息提示、关联性陈列、叫卖等。
客单价的提高,常用的方法有捆绑销售、买赠、加价购、换购、买100送100等等。
回头再说看促销,首先我们得回答一个问题:
我们的促销动机、目的是什么?
通常动机都是销售下降了,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销售。
那么,我们就先得看看销售额等式中的因子,是商号吸引力/商店吸引力/商品吸引力/客单价不够呢,还是下降了,或者是哪个因子下降的比例最大?
弄清楚后,我们的促销就有针对性了,就可以采取适当的促销手段或合理配置各种促销资源,有目的地去提升某个销售因子。也就不会头痛医脚了。
因此,我看自己门店的促销,就是看门店的促销手段和资源配置是否与促销目的相匹配。
那么,如何看别人的门店促销呢。
通常,我们都会收集竞争对手每一期的促销手招,分析其促销的目的性,研究他们采取的促销手段,并现场考察促销行为的有效性。
对竞争对手有效的促销方式,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无效的促销方式,在今后自己的促销设计中避免采用。
(作者系华润万家苏州公司前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