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习惯:感同身受
有一些朋友与我私下里聊起:“我在工作中也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也是能够处处为下属的利益考虑的,但下属似乎就是不领情”。我的一些同学和朋友也常常对我有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小孩子太难管了,我们说的每句话其实都是为他(她)好,我们又不想享他们什么福沾他们什么光,可他(她)就是不听我们的。”
每当我听到这些故事,我就想起战国时期魏国一位与孙膑齐名的著名军事家吴起的故事:
士卒中有个患毒疮病的人,吴起用嘴替他吮出脓血。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此事后,大哭起来。有人问她说:“你的儿子是个士卒,吴将军亲自替他吮脓血,你为何啼哭呢?”士卒的母亲说:“不是因为这个啊!以前,吴将军为我丈夫吮过毒疮的脓血,他在作战时有进无退,终于战死在敌阵之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吮脓血,我不知道他又将死在哪里,所以悲伤地哭起来!”
为何吴起将军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属下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呢?其根本的一点就是在用“感同身受”这一“魔法”与部属沟通,当士兵中有患毒疮者,作为一名高高在上的将军,肯放下自己的身价去为士兵吮出脓血,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即便在2000多年以后的中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将军能够做到这一点。中国的伦理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这是人际互动的最佳境界,而进入这一境界的入口便是“感同身受”。
很多领导和家长的本意是好的,但为何最终结果却不理想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沟通的效果不理想。而沟通的效果不理想,主要又在于这些领导和家长常常采取“我说你服”的强制性的单向沟通方式,结果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而他们之所以常会选用强制性的沟通方式,在于他们不能把自己放在沟通对象的角度去想一想。
有效的沟通其实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倾听对方的心声,真正了解对方所处的环境与制约因素,从对方的实际境地出发,为对方提供一个适合其自身特点的解决方案。这才是一种有效的沟通。了解对方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倾听对方的过程,不仅要看其表面的言行,还要看其内在更深层的思想;而一个人的内在的思想,只有当我们店长俯下身子感同身受了以后,才能够切实地感受到。
第六个习惯:整合效应
管理有三个境界:尽己所能,尽人之力,尽人之智。当我们以律己成全为原则去寻求与部属双赢,当我们以感同身受这一同理心去倾听下属的心声,获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以后,我们离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也就不很远了。不过,此时我们也许只是进入到了第二重境界—— 尽人之力阶段,那如何从第二境界跨入到第三境界——尽人之智阶段呢?
尽人之智并非一切都听从下属的,而是在自己的想法与下属的想法之间求得一个最佳结合点,使双方的智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这就是整合效应。
整合效应不是相互之间的妥协,而是站在公司和门店整体利益的高度所进行的集思广益,在这种由协同而产生的整合效应中,人类的潜能得以激发出来——即使面对再大的挑战人们也毫不畏惧。
发挥整合效应,不是简单地否定别人的差异、要求别人按照我们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行事,而是珍惜别人的差异,在别人的有差异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之间寻找一种更可行的综合性意见。这种意见也许仍然主要是自己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可吸纳的部分甚微时)、也许主要是对方的意见(当别人的意见远远优于自己的意见时)、也许是双方的意见综合互补以后的第三种变通方案(当自己的意见与别人的意见都有可取之处,而且这些可取之处可以被整合成一个可行的优化方案时)。当我们按照这样一种逻辑思路行事时,我们就是在发挥整合效应了。
也许在发挥整合效应时,很多店长会不适应,可能会觉得这样太花费时间,有些不值得,不如自己拿定主意,然后让团队去执行来得痛快、来得立竿见影。是的,发挥了整合效应的团队合作需要花更多时间,但可导致较佳的长远结果。我们寻求发挥这种整合效应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在开发我们这个团队的潜藏的能量,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整合效应不只是局限于门店内的资源,作为店长,还应该考虑自己可影响的外部资源,包括上级领导的资源、公司内各个上级管理部门的资源、兄弟门店的资源以及自己可资以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当我们善于整合利用各种外部资源来实现门店的整体的长远的经营目标时,这家门店一定是一个竞争力非常强的门店,门店的经营管理团队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团队。
(本文来源:《店长》2010年5月刊 作者:胡春才,上海尚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