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秋节刚过,但随着天气稍转凉意,意谓着年终即将来临。各行各业皆亦步亦趋紧随景气春燕的踪迹,尤其是科技业,历经订单短缺,急单效应,订单畅旺等宛如洗三温暖的景况,更是卯足全力,产能全开,丝毫不敢懈怠。
然而,日前报载南亚科技工程师疑因超时工作,引发心因性休克,让科技业责任制的争议浮上台面。尽管责任归属尚待厘清,但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总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令人不胜唏嘘。
今日的工作,是愈发劳心又劳力。在资源限制下,各级领导人必须学会应用更少资源,去完成更多事情。正因不确定的因素高,工作压力大,笔者认为应该做好时间管理。《有效的经营者》一书指出,高效能经营者第一步便是时间管理。
时间是最稀少的资源,然而,上天给我们最公平的资源,也就是时间,每人每天都仅有24小时,如何善用时间,就益显重要。所以说,时间管理是门技术也是艺术。领导人须确实纪录自己运用时间的模式并加以定期检讨。因为时间运用是否得当,影响到效能与成果。
当领导人开始纪录并分析个人时间的安排与运用,就会发觉企业内部或外部,都想占用你的时间,必须学会对毫无贡献的事情说NO,以让时间更有效地发挥。
更不能低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影响,必须预留思考的时间,以利谋出最妥善的解决之道。
领导人需改变一成不变的工作习惯,调整思考与执行的比重,勿把脑袋当作仓库般使用,将策略在脑海中堆叠,仅会徒增焦虑感而无任何建树。
反之,领导人透过建立有效的情报搜集机制,将搜集资料分类处理与管理,以作为决策时依据,将关键事情一次作对。这不就是所谓的个人知识管理(PKM)吗?
当领导人从容做好时间管理,便能投注心力了解团队每个人的动机、能力、期望,并掌握激励团队的三大驱动力:成就需求、学习的热情、贡献的渴望,营造出部属认同且喜爱的工作环境。
彼得·杜拉克曾说,组织用人如一心只想避免缺点,却没让其优点发挥,最终只会用到庸才。领导者带领团队时,应说:「他能把什么做得相当好」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秉持关心部属的成长掌握其心理的情感需求,竭尽所能协助其发挥长才。
领导人更须以公平公开、制度透明化,明确制订衡量绩效的准则,对成员进行合理评估,让个人投入与团队绩效产生对等关系,避免劳逸不均,重燃部属对工作的热忱,奋力实践组织交付的任务,以期共同携手迈向愿景领航的康庄大道。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宝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