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动的三月 震动的“谣盐” | ||||||
| 作者:王炎;出处:《店长》2011年4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除了老百姓可能需要更多科普知识和理性消费观念之外,这一场看似有些闹剧的食用盐市场震动事件背后一直有一个可能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市场价格管理的不规范。 三月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最为令人震惊的当数日本大地震,地震固然可怕,但比地震更加可怕的是海啸,而比海啸更为令世人震惊的是核辐射。核辐射最直接的影响是对人体的伤害,间接地也影响到了各个行业,而与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就是零售业。 当辐射来袭,什么东西会被抢购?答案并非是水、米、油,而是盐。只因为有坊间传言说碘盐有利于抗辐射,并且人们担心海盐被污染,因此要尽快抢购。在日本地震后数日,突然在中国市场上“谣盐”四起,中国各大城市的各大超市卖场、便利店内的食用盐被疯狂抢购,随后部分门店甚至直接挂出“无盐”的招牌,以免客人白跑一趟。部分超市开始采取限购令,规定每人最多购两包。更有出奇招的超市,给排着几十米长队伍的顾客发号码票,请当天没有购买到食盐的顾客第二天再来排队,根据号码依次销售商品。 这场抢购食用盐的风暴,也给了部分商家可乘之机,比如喜欢炒楼、炒股、炒一切可以炒的东西的温州人,大量购入食用盐,囤积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抬高价格销售。在食用盐最为紧缺的那几天内,一包正常价格1元多的食用盐可以在一些“无良商家”处卖到至少5元多,甚至30元一包。 一时间,与含碘物质有关的商品也脱销,一些与生产碘盐有关的上市公司纷纷涨停。曾经有媒体统计称,涉及食盐的上市公司股价在地震后一度逆势集体飙升,包括云南盐化(一字封涨停;兰太实业涨停,南风化工一度大涨5.48%。但随后,随着中盐公司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食用盐在最短时间内又获得了供应的恢复,于是炒盐链条开始崩溃。那些被热捧的相关上市公司股价开始回落,而最悲剧的当数大量收购食盐的炒家。他们开始向超市大量退货,造成超市秩序受影响,且对于超市的库存和管理都带来不利。当然,退货过程中,炒家也有炒家的损失。 除了老百姓可能需要更多科普知识和理性消费观念之外,这一场看似有些闹剧的食用盐市场震动事件背后一直有一个可能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市场价格管理的不规范。 各大品牌超市无法调价,但一些不规范操作的便利店和炒家可以肆意涨价。在海外,都会有相关法律和规定给市场价格做规范化,比如不可低于某个价格出售,以免造成价格战,扰乱市场秩序,也不可自行随意做高价处理。假如可以做到硬性对价格做规范处理,则抢购风潮中就会避免炒盐价这样的闹剧发生。 谈到这个问题,其实也与近期发生零供矛盾有很大关联,人们必须严格区分商品价格与劳务服务价格。商品价格是由产品本身价格和提供劳务服务价格组成,劳务服务价格的具体表现就是零售商对货品的陈列、摆放位置、促销等,这些都是需要付出劳务和服务的,这些收费属于正当收费。而一些繁杂又不涉及劳务付出的项目收费则应该被取消,以维护供应商利益。 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在近日就指出过,只有从法律角度确定哪些是合理的劳务服务价格,哪些是合理产品价格,才能公平定价,从根本上解决零供双方对定价权的不合理、不公平争夺问题。对零供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国家有关部门在解决问题时,仅靠一个“合同规范”或者几个规范性文件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真正严格地把厂家商品价格及商家所提供劳务服务从法律层面区分,才可能真正地降低商品的成本和商品价格。也就是说,只有当商品的价格被严格准确定义,才会减少零供之间对于定价权的争夺,减少矛盾,同时,当商品的合理价格被透明化、规范化处理,并得到严格法律保障,才不会在一些特殊市场时刻爆发“谣盐”闹剧,起码在所有普通商店内,不会看到过分的价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