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门店冲饮区域的业绩
作者:黄山岩松;出处:《店长》2011年5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我是2010届的毕业生,刚毕业就进入了联华,现在店里让我接手管理冲饮区域。说实话,我个人还是比较迷惘的,不知道从何开始管理。在公司电脑里拉了份数据,今年春节的45天销售相比去年来说,零售下降了5个多点。我觉得下降这么多,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之前负责该区域的主管在春节前期就被调去其他门店了,此区域无主管;二是周围新店的开张。我接手了这块区域,想把这块区域的业绩做上去的,可是有点失去方向感。

  为了提高该区域的业绩,我采取了以下的措施:1.找到去年该区域商品的销售数据,通过零售额进行了降序排列,准备淘汰一些零售业绩差的商品,同时找出些业绩好的商品,根据货架的公平性陈列原则,对商品进行公平优质的陈列;2.商品的陈列尽量按品类管理的要求来做;3.做活地堆、端架的陈列销售;4.争取供应商这边的更多资源,包括让利幅度、促销员等。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小想法,很粗浅。想请老师给点建议,特别是销售数据的分析及销售业绩的提高方法。

  冲饮类主要包括奶粉、咖啡、茶叶、芝麻糊、藕粉、麦乳精等细分品类,在这些小品类中,销售占比最高的应该是奶粉,其次是茶叶和咖啡,然后再是别的小类。

  接手一个品类以后,首先要将这个品类从大类到中类再到小类、子类进行分析,一共有哪些品牌、哪些功能、哪些单品,弄清楚这些信息,而且不能仅限于自己的门店,要到别的大门店去看看,或者如果在门店内可以看到公司商品主档的话,可以从那上面去寻找相关信息,让自己对公司内部对该品类的商品结构布局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其次,还得了解周边市场状况,到附近2公里以内的大卖场去看看,这些竞争对手的店里在卖哪些品牌、什么功能、哪些单品、哪些好销、哪些不好销;这个从排面、陈列位置以及保质期上面大致可以判断出来。只有了解了这些,你才能对自己门店的商品状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清楚自己的长项在哪里、短板在哪里、应该向哪些领域进攻,这样你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后面做商品结构调整或者堆头促销也可以有的放矢了。

  再次,你得做一些顾客的调研,对那些到你们门店来的顾客(不管是否来你负责的这个区域购物)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消费者是你的情人,而竞争对手是你的情敌,知道情人需要什么,要比跟风情敌、东施效颦,效率来得高,而且效果还要好。所以,你要善于和消费者沟通,问清楚他们喜欢竞争对手哪些方面、不喜欢哪些方面、哪些需求你们门店没有满足他。明白了消费者在想什么,你做工作也就有方向了,当然,对于消费者的了解,你要针对那些购买你商品的主流消费者群,比如奶粉的主力消费者可能是25-40岁的女性、茶叶的主力消费群可能是中老年男性等等,做消费者调查时要有针对性。

  第四,看销售数据。有了上面的这些资料做底,你来看自己门店的历史数据就更有谱了,你不再是简单地被这些数据牵着鼻子走了,此时你会更加明白,哪些数据是可靠的,哪些数据可能是蒙你的。数据未必都是真实的,尽管它都是实际上发生的,我们要善于将已经发生与可能发生、应该发生的东西组合起来,这时做出的判断就相对比较科学了。

  第五,对于销售数据的分析,不能仅看排名,还得看销售的结构,如每个小类、子类的销售占比、变化率、高中低价格区间的销售占比、不同品牌或功能的销售占比及变化趋势,这些可以帮助你对这些品类的商品有一个更加立体化的认识和把握。

  第六,要善于总结。我们看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是一次把握到位的,而要经过数次甚至是无数次大调整或者微调才达到恰到好处的境界。我一直认为,管理其实就是调节水龙头的水量,如果龙头在上海、阀门在北京,也许一辈子都很难调到一个合适的水量,但是如果龙头和阀门都放在自己能够够得着的位置,然后在出水口还装上一支流量计,那么也许瞬间就可以达到我们要求的出水量。我们在管理我们的品类的时候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你注意观察你输入的信息(调整商品结构、陈列、促销的决策等)与输出的信息(销售的变化、顾客的反馈、上级部门或领导的看法等),对接得越迅速越及时,你就越容易达到你希冀的地方。这就是总结的魅力。

  第七,销售业绩的提升关键是要对各方面的情况作深入的了解(如顾客、竞争对手、公司的支撑条件、供应商等等),对这些了解得越深入,你的办法就越多,所设计的方案就越周全,命中率就越高,你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