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店长不是“老油条” | ||||||
| 作者:刘军元;出处:《店长》2011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
例1:好友A是名资深店长,某日电话咨询,说是现在工作压力巨大,而且“薪情”不好;但同时被X猎头盯上,以翻倍薪金“利诱”跳槽。一是服务15年的老东家,业务驾轻就熟但激情不再;二是零售业后起之秀,有“钱景”但业绩浮动考核。何去何从,A满是困惑。 例2:某日聊天,听说某知名零售巨头和大学联办MBA研修班,其中一资深老店长B不服从公司安排,多次无故不到,且考试成绩红灯高挂。一番作为,俨然“老油条”,整个混不吝(北京方言,意为“什么都不在乎”)。 例3:近期培训班上遇到一新朋友C,在零售业工作二十年,一身行头让人眼前一亮:苹果手机、iPad2,初次交流,单刀直入:“你有新浪微博没有?要不要互粉下?” 零售江湖故事多,但多半不是空穴来风。 例1中A店长遇到的问题涉及职业发展。15年的工龄,已然到了职业瓶颈,需要一个有力的突破。“薪情”不好也许只是一个表象原因,深层次反映的则是A在“领导技能、时间管理、工作理念”等多个方面未能主动寻求改进所致。这也是管理畅销书《执行》作者拉姆·查兰在新作《领导梯队》里所提出的观点:店长管理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出现了偏差。所以,跳槽只是一时之解,如果没有实现思维的突破,能力的跃迁,只怕是越跳空间越小。曾经有位成功的店总告诉我一句话:“我离开前从来没想过要走。”也就是说岗位价值是根本,并非迫于无奈;选择是水到渠成,不经意间的转型成功,偶然之中有必然。 例2所提到的B店长则是一个反面典型:在零售行业混的时间过长,甘于现状,不创新求变,一味吃老本,对公司任何激励、鼓动、宣讲,都没有反应,你讲你的,我行我素,这也就是所谓的职场“老油条”。回顾油条的制作过程,面粉经过加水,明矾混合,揉捏,挤压,进入高温油,不到两分钟,成为油条。一旦成为油条,就无法通过任何方式变成原来的面粉了,这叫不可逆。对于B这种老员工,一定是要实施末位淘汰的,即便是“挥泪斩马谡”。B店长必须正视这样的一个现实:过去的辉煌,已经成为今天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不学习,毋宁死。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从其父亲和经济学家熊彼特的一次对话中得到了启发:人应该随着年龄而有所改变,不仅是个人的成熟度有所改变,同时也要随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例3中的朋友C显然是一个正面案例。在与其聊天的过程中,这位爽朗的大姐直言:“其实买这些行头并不是为了摆谱,一切为了管理需要。”细想下也是,苹果手机、iPad都是85、90后的最爱,配置上身显然意在和年轻人“套近乎”。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是谁。聊聊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无形中拉近彼此心理距离,非正式沟通的效力彰显;开心的事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要的就是个团队氛围;不方便直说的事情,发个微博,表示关怀,写个私信,坦诚交流。网络时代,微博也是生产力。 人们不拒绝改变,但拒绝被改变。所以,店长不是“老油条”,不能随着时间流转而变得自恋、世故、封闭、保守。相反,主动出击,寻求改变才是务实之道。 “原来我只喜欢郭兰英、红梅赞,和这帮年轻人在一起,才明白,有一首神曲叫做《忐忑》,有一个组合叫做凤凰传奇,有一个网络名词叫神马都是浮云……” C大姐如此告诉我,言语中颇为自豪。 职场“老油条”是不可逆的“自残”行为,而店长的职业之路则是光明无限。植根岗位,勇于创新;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让他人的生命有所不同,是件非常自豪的事。 作者系组织及人本管理专家,资深职业培训师,自由撰稿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