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服人,做个下属拥护的领导者
作者:;出处:《店长》2011年8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能够获得下属拥戴的时候,你的管理有效性会更强。相比西方的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伦理色彩更为浓厚,因为中国文化是典型的群体文化,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要求更高。怎样才能获得下属的拥戴?

  不要批评责骂下属

  鲍勃·胡佛是个有名的试飞驾驶员,时常表演空中特技.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后,准备飞回洛杉机。倒霉的是飞行时,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虽然无人伤亡,飞机却已面目全非。

  胡佛在紧急降落以后,第一个工作就是检查飞机用油。不出所料,那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螺旋桨飞机,装的是喷射机用油。回到机场,胡佛见到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痛苦不堪,眼泪沿着面颊流下。你可以想像胡佛当时的愤怒,一定会对这个机械工大发雷霆,痛责一番。

  然而,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个机械工人,只是伸出手臂,围了围工人的肩膀说:”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我要你明天帮我修护我的F-51飞机。”

  相信胡佛的做法已经足已让年轻的机械工终身记住这一教训,永不再犯。那么,你是否还认为,对于犯了错误的下属批评和责骂是最好的做法呢?错误已经犯下了,责备和抱怨都是于事无补的,你又何必如此呢?也许你的属下并没有大错,而你正在气头上的口无遮拦倒让你们彼此咸了对立面,他最终选择离职……所以你应当尽量去了解和理解他们,而不是用责骂的方式。

  真心赞美下属

  对待你的属下,仅仅是少用或不用批评、责骂,其实还远远不够。试想一想,如果你的下属第一次做错了,他马上听到了指责的声音;而第二次他做对了,却没有听到赞美声。如果你是他,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1921年,当查尔斯·史考伯成为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时,他就得到了100万美元的年薪,钢铁大王卡内基为什么肯给他如此高薪?史考伯说:他得到这么多的薪水,主要是因为他跟别人相处的本领。“我认为,我那能把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他说,“再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我从来不批评任何人。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称赞,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我们是否应当找出下属的优点,给他们诚实而真挚的赞美。他们必定会咀嚼你的话语,把它们视为珍宝,一辈子都在重述它们即使你忘了他们之后,也许他们还在重复着。所以请记住这条原则:热情、真心的赞美下属,欣赏下属。

  鼓励下属成功

  成功的主管总是将这样一个概念深入人心:组织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责任感的形成会为自信心的树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使下属更明确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与业绩。从而增加了成功的决心,有了成功的机会。

  做为顶头上司。你还不妨给下属压上“重担子”。”人的工作任务必须在能力之上。”这是东芝公司总裁土光敏夫的一句名言。挑战性的工作会让参与者在体力与心智上得到锻炼,使他更加能干,并感激上司对他的信任。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通常的与应有的成就相比,我们只能算是,"半醒者",大家往往只用了自己原有智慧的一小部分。”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称赞和激励部下,让他们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宝藏,善加利用,发挥它最大的神奇功效。

  找出双方和谐的共识

  身为经理人,与下属交谈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时候这种交谈都是因为双方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切忌以讨论异见作为开始,要以强调而且不断强调双方都同意的事做为开始。必须不断强调:你们都是为相同的目标而努力,惟一的差异在于方法而非目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当一个人说“不”时,而本意也确实是否定的话,他所表现的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字“不”,他的整个组织内分泌、神经、肌肉已全部凝聚成一种抗拒的状态。反过来,当一个人说“是”时,就没有这类现象的产生,身体组织反而呈现出前进、接受和开放状态。因此,开始与别人交谈时,越多地造成 “是”及“是”的环境,就越容易使对方接受你的想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口才卓越,他的整个方法被称之“苏格拉底妙法”。他所问的问题,都是对方所必须同意的。他不断得到一个同意又一个同意,直到他拥有许多的“是”。他不断地发问,到最后,几乎在没有意识之下,使对方发现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恰恰是几分钟之前自己所反对的。

  如果你想让下属同意你的观点,把这千方法应用于你与下属的交谈,你一定会受益无穷的。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达成集体的共同目标。

  错了,坦然承认

  经理人也是凡人,不可能不犯错。我们不怕犯错。不怕认错,怕的是认错不当而错上加错。当你错了,就要迅速而坦诚地承认。戴尔在2001年就曾对手下20名高级经理认错:承认自己过于腼腆。有时显得冷淡、难于接近,承诺将和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大家对“极度内向”的戴尔公开反省非常震惊如果戴尔为了公司都可以改变自己。其他人有什么理由不效仿呢?

  戴尔不是心血来潮自我批评,或者突发狂想改变自己,事情的起因是调查发现戴尔公司半数员工想跳槽。随后的内部访谈表明:下属认为戴尔不近人情,感情疏远,对他没有强烈的忠诚感。戴尔以员工为镜,照出都是腼腆惹的祸。腼腆是错误吗?戴尔的回答是:”如果员工说是,那就是”。“认错要认员工眼中的错。不是认自己脑中的错”。

  当然,认错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象和方式,不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一般来说越快认错越好。戴尔知道结果后一周之内当众认错。至于对象,原则是伤害了什么人就向什么人认错。认错要用最能传递真诚的方式,不是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像戴尔那样当面认错,最能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如果不能当面认错,也要采取最接近面对面的方式。

  戴尔的经验值得借鉴。很多时候,这种技巧不仅能产生惊人的效果,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比为自己争辩有用得多。

  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在一个公司中,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决定着员工的心情。而这种环境的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当然重要,软环境也同样重要,而主管就是软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在这样的软环境营造过程中,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的《用人之道》教给我们很多知识:

  第一,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那样去对待别人。管理中的金科玉律就是:”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应该怎样去对待别人。”

  第二,相信每个人都有专长,必须使别人感到他们自己很重要。一个主管怎样才能使人们感到自己重要?首先是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知道你尊重他们的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是既要人们承担责任,又要向他们授权,不授权会毁掉人们的自尊心;最后,应该用语言和行动明确地告诉人们你赞赏他们。

  第三,把听意见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掌握听意见的艺术,聪敏的管理者是多听少说的人。

  现代办公室好比一个大家庭,蕴含着其所有的和谐与不睦之处。因此,主管与员工的关系问题至关重要。作为主管,你需要营造这样一千环境,使你的下属感到既安全又独立,既得到信任又不感压抑,既可以提出个人问题也不怕生活受到干扰。相信如果你投之以桃,将来他们很可能在工作上报之以李。

  获得下属的拥戴,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

  正确看待命令

  人们不可能拥戴一个软弱的上级,管理者在被管理者眼中一定是强有力的,像山一样伟岸、坚实。命令是管理者实施组织、指挥过程中常用的工作方式,管理者如何看待命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能否成为强有力的管理者。围绕命令,必须树立几个关键性的理念:

  第一,命令贵比黄金。这个世上,越少的东西就越珍贵,黄金如此,命令也同样。因此,管理者所下达的命令不能太多。有的管理者太爱下命令,张口就来,随口就去,事实上,命令多了,也就不值钱了,你不看重,你的下属也不会看重。况且,下达的命令太多,你自己都记不住,后续的督导、检查就不可能到位。一旦出现命令流于形式而被疏忽的情况,管理者软弱的形象也因此而树立起来了。

  第二,命令重于泰山。命令不能轻易修改,轻易修改命令的管理者不仅会导致下属的反感,更会给下属留下一个软弱、不坚定、无主见的印象。因此,我们每下达一项命令,无论命令是大是小,都要做好坚持命令的思想准备,有的时候还要承受极大的压力,冒很大的风险。在压力和风险面前坚持自己的命令,这才是强有力的管理者应有的风范。

  第三,维护命令的尊严。命令都是有尊严的,当命令被反对的时候,我们必须给予及时的合理的应对,不能麻木,不能迟缓。任何麻木与迟缓,都会极大地消弱管理者作为强者的那种力量感。

  消除对立面

  对大多数企业管理者来说,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出现对立面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立面的出现,原因很复杂,对这些原因过于追究没有什么意义。比弄清楚原因更有意义的,是把对立面消除掉。有的管理者对此不以为然:对立面的存在既然是正常的,就存在下去吧,无所谓嘛。这种鸵鸟式的做法很洒脱,但是未免存在凶险。

  有病就要治疗,那就是把对立面消除掉。永远不要指望一两次谈话沟通就能摆平,也不能指望表达出善意就能摆平。消除对立面并不容易,其难点在于消除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需要思虑,需要谋划,需要稳健的行动。面对那些强悍的对立面,消除的过程,就是你同对立面之间进行一场博弈的过程。敢于和善于进行这样的博弈,应该是管理者的合理选择。这种博弈需要管理者进行大胆而细致的探索和实践,在这里不展开讨论。

  树立仁德资本

  树立仁德资本实际上就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评价问题。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投资和收益的过程,投资就要有资本。我们的身上都有各式各样的资本,年龄的大小是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资本,健康是资本,个人的智力、时间和精力是资本,人脉关系也是资本我们在生活中安身立命,谋求发展、幸福和快乐,凭的就是这些资本。当然,除了这些资本,还有一种资本,就是别人对你的认可。这种资本与其他资本有个很大的区别,别的资本都存在于你自己的身上,你年轻、相貌好、勤奋、精力过人等等,但是,别人的认可这种资本却不在你的身上,而存在于别人的心里。你觉得自己有多好,那不是资本,是自我欣赏,只有别人认为你优秀,认为你是个令人信服、值得拥戴的上司,那才是资本。这就叫仁德资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每个人都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然也会凭着自己对他人的评价来确定和表达自己的行为。因此,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不能没有仁德资本。一个仁德资本雄厚的管理者,甚至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有很多,放眼天下,样样具备者能有几人?然而随着管理岗位的变化,管理的领域和内容,专业与对象也会发生改变,怎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答案就是树立仁德资本。树立和积累自己的仁德资本,是管理者自我提升和管理进步的通天大道。

  要树立仁德资本,首先要研究仁德资本是如何构成的,即下属对管理者的关注点。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善良、正义、重视集体荣誉、公正、重视他人感受、处理好人情世故等,这些都是仁德资本的构成要素。

  其次,在研究并了解仁德资本构成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探索树立仁德资本的手段。或许有人会认为:把仁德资本这么高尚的东西同手段联系起来,觉得别扭。管理者的工作,是“道”和“术”高度统一、有机结合的工作,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向来是重论道,而轻论术,这一点很不适合企业管理。此外,我们树立、积累仁德资本,有个效率问题,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因此,树立和积累仁德资本的手段,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领域,需要管理者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

  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

  有不少管理者喜欢同自己的下属保持很密切的关系,这本来是好事,但是需要注意把握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就越高,一旦要求高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做不到,对方也会做不到。做不到,就会形成伤害,这时,你反而得不到属下的拥戴了。

  保持热情与活力

  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没有人会拥戴一个消极的上级。虽然管理者也会郁闷、也会烦恼,也有牢骚,但是,这些都必须埋在心里,绝不能让下属看到。当然在某些有需要的情况下,也会让下属看到,但那是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是刻意为之的。需要注意把握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就越高,一旦要求高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做不到,对方也会做不到。做不到,就会形成伤害,这时,你反而得不到属下的拥戴了。

  保持热情与活力

  管理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是积极向上,充满热情的。没有人会拥戴一个消极的上级。虽然管理者也会郁闷、也会烦恼,也有牢骚,但是,这些都必须埋在心里,绝不能让下属看到。当然在某些有需要的情况下,也会让下属看到,但那是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是刻意为之的。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