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大学生难被企业所用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1年9月号 总第34期 | ||||||
|
||||||
|
零售企业的当家人会发现:零售战略的实施最终都涉及人力资源政策的转变,但现在的大学生犹如“牛骨头”,食之乏味,丢之可惜。不用他们,担心以后企业缺乏后劲,用了则被他们所困,根本无法让你很省心很顺手地使用。 问题在哪里?我国大学正在偏离“航道”,驶入“阴沟”,所以,培养出来的人难以为企业所用。 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是“自私+自我”。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很多渴望并没有实现,他们想学的,学不到,他们不想学的,必须学。 中国大学,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市场化服务领域”的最后一个行政堡垒。关于大学体制与大学教育,研究课题多如牛毛,但大部分都成了废纸。 在现有的大学体制下,教师被“逼良为娼”,他们不得不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如出钱去发表文章。不少出版社尤其是核心期刊、一级期刊,已堕落得不成样子,有些杂志干脆分为多个版本,如管理版、学术版,学术版基本上只认钱不认人,见钱就发,甚至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只要出钱,连文章也可以代写。 大学背离大学精神,形成了多个误区。 误区之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实,综合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出来的,真正的工程师、管理者、企业家都是在实践中诞生的。在大学里能够有效学习的主要是知识,是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在大学里能够建立起未来适应社会实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时间与金钱的信念,那大学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 误区之二:注重实践教学。 大学教学要重实践,但不能唯实践,让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去指导学生做“实践与实验活动”,不仅不会使学生更有“实践能力”,反而会使学生误入歧途,甚至丢失“基础与阶梯”。为了提升商业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大学的人力资源政策,更多的行业专家应该进入大学校园,走上讲台,建立师生与行业加强联系的教学体系、评估体系与资金保障体系。没有这些体系的保障,仅在实验室折腾“商业实践教学”,很难培养出“商业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人。 现在的很多“大学实践”其实是一些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花架子”,是专门应付“检查”或为了“获得经费”的“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用“实践”两字忽悠金钱,分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真的能从实验室掌握管理的流程、经验与技巧? 误区之三:用职业规划指导学生成长。 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客观上提升了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使学生的需求更偏离社会实际。大学应该提供学生多样化的选择,培养他们对每个领域的兴趣爱好,正如《论语·雍也》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大学应该开设专业引导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对某一行业感兴趣,这是专业教学能否成功的基础。 误区之四: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大学的重视,但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屈指可数,他们在创业失败以后又不得不回归到“就业”。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逐渐寻求创业途径,应该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大学生创业,犹如含着奶瓶扛着枪去打仗,凶多吉少。 误区之五:不断追求高学历。 不少新升本的大学都在鼓励学生“考研”,研究生录取率甚至被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对学生来说,为了避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往往在大学毕业后也选择“考研”。其实,考研以后的就业更困难,很多学生在没有明确考研目的的前提下去考研,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机会,而且会误入歧途。 在上述背景下,零售企业的当家人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接近大学,接触大学,走进大学,走上讲台,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走出歧途,走上正道,把他们引入零售业。这是零售业的另一种投资,也是零售当家人的另一种责任。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