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铛的诱惑
作者:;出处:《店长》2011年9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提价后再打折,价格看似诱人但本质上无优惠。在传统的销售渠道里,精明的商家已经娴熟于此,而在互联网上,这种伎俩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

  中秋临近,网上购买月饼成为新风潮,各种花花绿绿的包装让人眼花缭乱,动辄六折、七折的低价让人心动不已。通货膨胀之下,物价节节攀升,团购网站能提供如此打折的月饼确实“抓眼球”。

  可问题是,花里胡哨的打折后,月饼并不便宜。

  中秋节前,我有幸撮合了某月饼供货商和某团购网站的合作,这家供货商把其中一款月饼以34元的价格供货给网站,网站拿到货后,直接在网站上标注”原价72元,团购价45元“的标签,相当于打了6.2折,价格的确诱人。但在专卖店里如果使用会员卡的话,最低也能够45元提货,如此算下来,网上和专卖店价格一样。

  在传统的销售渠道里,把原先的价格提高,然后再打一个很高的折扣,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的手段已经被人们所熟知,而在互联网领域,精明的商家更是把这种伎俩运用到了极致,因为在网上购买月饼的人,很少再专门去一趟专卖店看同款产品的价格。

  提价后再打折,价格看似诱人但本质上无优惠。在传统的销售渠道里,精明的商家已经娴熟于此,而在互联网上,这种伎俩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

  互联网营销大师马琳?詹森称这种手法为“机灵盗窃手法”,假使你有一种100元的产品,没必要非常诚实地标价100元,而是说它本来卖159元,现在打折成了99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后来由于成本增加,你也不用提价少打些折扣就是了。成本即使再涨,你同样可以调低折扣,同时抬高官方价格,如有需要,从头再来就是。

  对很多东西来说,大部分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它们原来的价格,对这种产品卖什么价格也并不清楚,只是有一个大概是区间认识,价格心理学上一个常见的说法是:人们对于某个物品价格判断,是基于日常经验和类似产品的价格来大致推断的。你看到一件商品,如一包饼干,如果你以前很少有购买饼干的经历,这包饼干又是孤零零地放在货架上,你很难判断这盒饼干的价格,如果你经常购买饼干,对饼干的价格很熟悉而且周围又摆满了类似包装的饼干,那么判断这个价格应该就轻松很多,但即使这样,这包饼干到底是3元还是5元,也很难判断。

  去夜市摆地摊的人对这种现象的体会可能更深刻一点,要给一些自己用过的旧东西定价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难找到参照物,比如说你知道张国荣的签名唱片肯定要高过萧亚轩的签名唱片两倍或者三倍,因为前者弥足珍贵,但问题是,张国荣的签名唱片每张到底要标价多少钱?500元?或者800元?也许到最后你干脆标了一个600元,到底为什么是600元而不是800元?恐怕你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相对估值稳定而且一致,但具体的数额却无比随意,这就是商业交易中价格制定的规则:价格只不过是临时拼

  提价后再打折,价格看似诱人但本质上无优惠。在传统的销售渠道里,精明的商家已经娴熟于此,而在互联网上,这种伎俩更是被运用到了极致。

  凑出来的数字而已。

  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家虚报价格和市场价值的氛围中,我们都太看重价格,而对价格所代表的购买力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也就是说,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在价格上,而不是商品上,符号变得比符号所代表的东西更重要了。

  很多时候,在互联网的购物狂热中,购物者就像一条巴斯洛夫实验室里的小狗,变幻莫测的价格就是唤起它反应的铃铛,多次的重复之下,购物者学会了对着空洞的价格符号猛流口水,而对真正的肉骨头却抛到了脑后。

  (来源:企业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