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悟零售■零售人才培养:校企对接与融合 | ||||||
|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1年11月号 总第34期 | ||||||
|
||||||
|
大学的专业基本是按照“职能”来区分的,但企业需要对特定行业有感悟与认知的毕业生,所以,大学的“职能导向”与企业的“行业导向”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
由于网上在线零售的迅猛发展,店铺零售越来越强调“体验营销”,其核心是要培养一支高素养的、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大学生当营业员,其实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体验营销顾问”。实际上,这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很体面的服务职业。如酒类行业的“酒伺”就是一个很高端的新兴职业,就是承载了酒品销售与消费中“体验营销顾问”的角色。 人才的培养和稳定已经成为零售企业转型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但当前零售企业普遍反映的现实是,招人困难,留人更困难。有一家大型连锁公司前几年招聘了1200多名大学生,现在仍然留在企业的只有200多人。零售业起薪低、晋升慢、工作辛劳是客观原因,但根本原因在于大学教学与行业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校所设立的专业基本上都是按照“职能”来区分的,如会计、营销、管理等,主要提供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追求普适性。但企业需要对特定行业有感悟与认知的毕业生。所以,大学的“职能导向”与企业的“行业导向”是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 从学校层面来说,目前我国财经类的本科教学,迫切需要解决“教、学、用”三者之间的不对称、不平衡、不衔接的问题。 1.所谓“不对称”,是指大学教学的专业设置是“职能导向”,注重普适性,如财务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但社会对人才的选择则是从行业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的,是“行业导向”。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花大力气发展实验实践教学,虽然增强了大学生对实践的感悟,但由于商贸类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本科专业的校内实验实践模式很难完全模拟真实环境,这种“简化版”实践模式与真实的商贸活动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应对复杂的实际环境。 2.所谓“不平衡”,是指大学的专业设置落后于职业发展,许多老的专业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行业中迫切需要新的专业人才(如零售营运管理人才),而大学没有对口的专业。现已在大学设置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仅作为目录外专业开办,而且最近已被归入工商管理的一个专业方向。 不过,好消息是:从国家职业分类标准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于1999年颁布第一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社会职业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职业,现在国家正在对这部十年前制定的职业大典进行第一次修订,我参加了“零售业和住宿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正在申报的新的职业名称包括:收货员、生鲜工、前台接待员、店长、店铺开发规划师、品类管理师、商品陈列师、商业服务质量管理师、商业数据分析师、网商等。此外,我认为还应该增加“商业营运管理师”,国外两大商学院体系都有营运管理的学科专业分类,并且日益向零售营运管理方向延伸。 3.所谓“不衔接”,是指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与大学专业教学的内容不衔接,大学的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有一套规范的流程与格式化的要求,但往往流于形式,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以后,还要经过2周到3年不等的培训,才能使大学生融入企业。调查显示,这一培训阶段是大学生流失率最高的时段。所以,如果能在学生大四的阶段加强校企衔接,不仅可以提高就业率,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新进大学生在第一年的流失率。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各类教学可以分为六级:0级:幼儿;1级:小学;2级:初中;3级:高中;4级:相当于升学或就业预备班;5级: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又分为5A(理论性)与5B(实用性、技能性,适应具体职业);6级:博士研究生教育。其中,5A又分为5A-1:从事理论研究;5A-2:从事特定职业,如律师、教师、工程师。 按照这个分类,5B相当于高职。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已经开始强调应用型本科,但大多数专业仍处于5A-1状态,即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应用知识、技术与能力的培养,而5A-2,即从事特定职业的专业门类还比较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很难直接从大学的现有专业找到合适的人才,必须经过企业的二度培养。 当然,也看具体不同的业态和企业的组织形式,如上海的来伊份招聘的大学生,满意度就相对较高,该企业安排大学生去担当区域主管,让每个经过专业培训的大学生管理一、二十家连锁店,这对大学生们来说,有点像个管理者,所以他们的感觉就比较好。所以,如何规划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上海商学院通过“委托班”的形式,也试图协调这一矛盾,让学生在前三年按照“职能”来学习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后一年交给企业,让他们按照“行业与企业的要求”来教学,这样就能够使学生毕业以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也能加快大学生的晋升速度。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建立校企对接与融合的机制,良好的机制才有利于这一环节的完全打通。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