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零售■“另类停业”的思考
作者:周勇;出处:《店长》2011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作者系上海商学院教授

  员工其实很简单,我出力,你给钱,同时给我一点额外的温情与关爱,这就够了,没有必要把企业上升到“意识形态”,这样反而让员工觉得很累。

  11月2日,胖东来公司发出公告:“公司决定,每个门店每月关门停止营业2天,明年7月份后每周一天,春节期间:年三十至初四停业关门5天。”

  胖东来在河南省新乡、许昌两地的门店总数为21家,涉及百货、超市,以及数个医药超市、电影、服装超市,经业内测算,如停业一天,其营业流水的损失在800万元以上。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值得探讨的问题,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我的看法如下:

  1.从媒体公布的材料看,于东来1995年创业时是一位下岗工人,他始终没有忘本,有着浓厚的“关爱职工情结”,这一点令人感动。有些老板出身贫寒,稍有成就就孤芳自赏、道貌岸然、霸气匪气,结果众叛亲离,前功尽弃。相比起来,于东来令人敬重、敬佩、敬仰。

  我从于东来写给员工的其中一封“公开信”中发现:他在十几年前就想在59岁的时候成为一个传教士,他希望国人能从过度自私、虚伪、贪婪的痛苦深渊中解放出来,希望自己的企业能体现普世价值,希望员工看看《圣经》,看耶稣是怎样面对苦难和挫折。但我个人以为,他的员工不一定能明白这些观念,就连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完全明白。企业不能把“文化”折腾得太复杂。员工其实很简单,我出力,你给钱,同时给我一点额外的温情与关爱,这就足够了,没有必要把企业上升到“意识形态”,这样反而让员工觉得很累。

  2.关心员工是应该的,但必须明确三点:第一,要明白员工真正需要什么,有钱的人不在乎钱,缺钱的人在乎,这天经地义,有些员工希望不要休假以便获得一些加班费,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应有差异地满足员工的需求;第二,关心员工的行为不能与顾客需求背道而驰,中国不同于欧洲,欧洲很多地方禁止大商店周末营业,以前我们以为是为了保护小商店的利益,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大家(包括基层员工、管理者、消费者等)都要做礼拜,所以,在既缺乏服务对象又缺乏服务人员的情况下,只好被迫关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欧洲截然不同,尤其节假日休闲娱乐和购物人群越来越庞大,从消费者角度看,商店为让员工休息而关门,恐怕不是很“地道”;第三,消费者对企业忠诚度越高,企业越不应该关门休息,零售商不能依仗顾客的信任与忠诚为所欲为,这是对消费者的“大不敬”,如果我是胖东来的消费者,我不在乎你如何关心员工,我只在乎当我需要服务的时候,你能否满足我的需求,否则我就永远不进“胖东来”。

  3.从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希望下属多做事,少拿钱,最好给老板白干;第二种,尽量多给下属钱,用金钱的鞭子抽打下属,将其智慧抽干吸尽;第三种,不仅多给钱,还多给尊严、地位,从下属的成长与成就中体现老板的价值。第一种是罪恶的资本家与恶霸地主;第二种是商人资本家;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家。一般来说,第二种最有效。管理员工,不能简单地依靠他们的自觉,无为而治仅仅是中国圣人们的美好幻想,现实中的管理一定是“有为而治”。

  4.从经营风险来分析,首先,中国消费者非常注重便宜与便利,如果每周关店一次,不仅竞争者会乘机反击,影响企业市场份额,更有一部分消费者会抛弃你。其次,零售商吸引到年轻消费群才有未来,尤其是只有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才会去商店的蜗居族,此时他们最需要“现货”,因为网上订货有一定的周期,但如果正好遇到商店“因为员工需要休息”而关门,必定引起他们的不满。互联网正在颠覆传统的零售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企业千万不能一意孤行而得罪消费者。

  5.从整个社会来说,就业还不充分,很多人待业家中,而商店的就业资源却因为关店而闲置,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

  总的来说,于东来关爱员工的情结值得肯定,管理者心中应该永远装着一颗关爱员工的心,但其经营管理理念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体现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操作似乎不太可行,如果全行业都推行这样的办法,更难想象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