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零售业损耗情况及防损趋势
作者:倪敏;出处:《店长》2011年12月号 总第34期
收藏此文章 打印 字号     

  根据最新发布的《全球零售盗窃晴雨表2011》调查结果,过去一年中国零售业年损耗达人民币73.70亿元,损耗率为1.11%,同比增加6.7%。

  这份报告由保点系统公司委托英国诺丁汉零售研究中心负责编撰,监察 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全球零售业的损耗状况,针对43个国家4750家大型零售企业进行抽样调查。

  报告显示,全球大部分市场在调查期内零售货品损耗额都有所攀升,零售业者最为担心的问题包括因顾客和员工行窃、供货商欺诈及行政失误导致的货品损失。在中国,入店行窃所造成的损失最高,占 49.8%,总共造成国内零售业损失达36.69 亿元,内部行政失误是第二大原因,再次是员工内盗以及供货商欺诈造成的损失。

  失窃风险最高的通常是体积小但价格较贵的货品(高损耗货品),如:电子类产品、化妆品、香水、酒类、药品、贵价食品、服饰配件、珠宝、奶酪等。“当然,各个地区的高损耗货品有所不同,比如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奶粉属于高损耗货品,为此我们公司也针对性地推出了奶粉帽、奶粉夹,而在欧美,几乎没有人偷奶粉,而是偷奶酪等。” 保点系统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黄光凯说,“很多高损耗货品没有得到保护,虽然有些企业认识到哪些商品存在高损耗,却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将大部分高损耗货品纳入防损工作范围,不过,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企业对防损工作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加。”

  香港、台湾和日本是本次调查中货品损耗率最低的地方。而相比全球的平均占率,中国内地因入店行窃和内部行政失误造成的货品损耗较高,分别占49.8%和22.8%,而全球平均占比为43.2%和16.2%。

  “加强员工培训被视为最有效、也是获最广泛采用的零售防损政策,而且中国零售企业在防损人员上的投入大多高于对防损技术的投入,并采用了新员工入职防损培训、管理人员防损培训、损耗奖励计划等方式,培训的加强以及防损的标准化能减少行政失误造成的损耗。”同时,黄光凯也认为,“随着物业成本和劳动成本的日益增加,以及防损技术的提升和防损理念的普及,企业会从人防到技防转变,更多地投入到防损设备和技术上,增加相应的硬件和软件。”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使用了EAS(电子商品防盗系统),本次调查中,有43.9%的货品采用了EAS保护,其中14.0%的货品采用EAS硬标签,13.9%采用软标签,11.2%采用EAS源标签(即供货商在制造过程中将防盗标签置于包装内),另外4.8%采用了其他警报防盗配件,如保护盒、上锁货架等。

  调查也显示,源标签的保护措施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全球19%的TOP50零售商使用过源标签,而且使用量在继续增长。目前,欧洲的源标签保护比例最高,店铺内受标签保护的货品中有23.4%采用了源标签。

  应用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源标签结合的射频源标签,软标签在生产或包装源头被粘贴在商品内,可以帮助企业提升库存透明度,加强防损能力,不断降低外盗和内盗带来的损失。同时,那些不适宜开架销售的商品也能开架销售,提高顾客的购买欲,促进销售。

  黄光凯表示,在中国,源标签的应用可能最先会在服装上找到突破口,因为服装毛利高,可以接受标签的成本,其次服装季节变化性大,对标签的需求量多。“整体而言,中国零售当前还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企业希望以最低的成本开最多的店,比较关注门店数量和销售业绩,在防损投入上不看结果先看价格,但未来一些区域性中小企业会消失,并购重组,剩下一些大型企业,市场会逐渐饱和,那时企业会更关注利润,更期待减少损耗。像日本、澳大利亚等市场已经饱和的国家,对他们来说,减少0.06%的损耗,能增加很多利润。等中国零售进入这种饱和阶段,因为大型零售企业门店众多,会需要更标准化的统一的防损软硬件系统和防损培训体系,借助专业的力量提供完整的减少损耗、增加销售的解决方案。”